生活中最平常使用的工具就是语言,因为语言可以帮助人们交流与沟通感情,但是由于中国有些特殊,其地大物博又决定了各个地区语言的千差万别。俗话说十里不同音,但是在大区域内,语言的传情达意又十分相似。就秦岭淮河来划分,北方和南方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宿舍一共有四个姑娘,三个是北方人,还有一个是南方人,虽然几个北方姑娘不是同一个省份的,但是如果以家乡话来交流,还是能了解大概意思,但对于另一个浙江的南方姑娘的家乡话,我们就好像聆听他国的外国语言一样,可见南北差异之大。
接下来我想谈一些我身边的语言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有趣好玩的事情。比如说前两天吃饭的时候,由于饭太多了,我觉得自己已经吃饱了,便说了一句“吃不上”了,我的同学就说:“还有这么多呢,你吃呗,不够吃我的。”当时我就觉得有些诧异,我已经吃饱了,不能再吃了,你为什么还让我吃,我便解释说“吃不上”是已经吃饱了,不能再吃了。我的同学说在他们山西那边认为吃不上是吃不饱的意思,吃饱了要说“吃不下了”。一个“吃不上”和“吃不下”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语言现象,在交流时也会带给我们一些小小的疑惑,当然这件小事让我们生活中也多了一些关于语言的乐趣。
还有另一件事差点导致了宿舍战争,因为我本人是天津人,说话的语调有时特别冲。那天,室友进屋的时候关门声大了一点,我说了一句:“干嘛?”室友说:“我没干什么啊。”其实我的意思是你想干什么去,在室友那里得到的信息是我在责备她。这件事说明语言差异有时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时还会引起误会,矛盾或冲突。所以面对与你文化差异较大的人的时候,我们交流要考虑文化差异,这样就可以避免这些矛盾,不过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刻意文化求同,便会导致文化随大流,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一句“干嘛”也会引起生活中的小疑惑。
我们不会想过“姐姐”这个称呼在生活中也给人们带来一丝诙谐。当你来到天津,你会发现天津会把下至四五岁,上至七八十岁的女性统称为姐姐。我记得有一次去理发店,一个本地的店员招呼我进来:“小姐姐你想怎么剪?”帮我安排好理发师后,新的理发师便向我抱怨:“你们天津可真逗,管谁都叫姐姐,连大妈都叫姐姐,真是挺有乐的。我刚来的时候有一个大妈来理发,我叫了一声大妈,她竟然不高兴了,后来别人才告诉我你不能这么叫,这样不尊重,把人叫老了。”我笑而不语。其实天津人对女性“姐姐”的这个称呼实则体现了天津女性的社会地位,也体现了一个地区对于女性的尊重,这不单单是个称呼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语言其实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语话,说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