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不着阳春水,今来为君作汤羹”,这大概就是我现在的恋爱状态。当然,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来炫耀我甜蜜的恋情。这段感情还要从一次对话说起。
现任男友是朋友的朋友,过年的时候,有一天闲着无聊,就发了“在干嘛”三个字给很多朋友。因为之前看见网络上说,别人问你“在干嘛”的时候,其实是想你了。反正也是无聊,我就想看看发“在干嘛”给朋友,到底可以收到怎样的回复。不一会儿,就收到了不少回复,然而大部分的回复,并不是直接说“我在做什么”,而是“我在哪里”。比如有一个朋友回复了“在外面”,还有一个回复了“在动车上”。当然,在动车上也就包含了“我在坐车”的含义。但是真正回复“我在做什么”的人,是少之又少。还有的回复“没事做”,也有一部分人回复“在想你”,但我想真的是情商很高的人才会这样回复吧。而现在的男朋友,就是回复“我在做什么”的那一类。以至于我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话题和他聊下去。聊着聊着,就聊成了现男友。
从一句简单的“在干嘛”,我们可以看出,和一个人交谈的时候,寒暄语的深奥之处。这句看起来似乎有点窥探别人隐私、监视别人行为的话,其实着实比“吃了吗”“去哪儿啊”之类的寒暄语要合适很多。从别人的回答中,我们可以了解对方是否正在忙,是否有空和你聊天,当然,如果你想要拜托他帮忙,这也是很不错的开场白。至少你可以了解对方现在的状态,从而决定现在这个时机,是否合适开口让别人帮忙。比如你想让一个朋友帮忙,问他“在干嘛”,他说“正在医院”,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打消让他帮忙的念头了。不管他是自己病了去医院,还是陪朋友或者家人去医院,这总归是一件让人担忧的事情,如果这时候你再提出帮忙,确实是不合适的。这个时候就应该给朋友适当的关心,一来是表现出自己对朋友的在意,二来,以后遇到合适的时机再提出请朋友帮忙,他也会念在你在他难过的时候关心过他,而更尽心地帮你。
我们都知道,汉语中的寒暄语有很多,诸如“吃了吗”“去哪儿啊”“最近忙什么呢”,比比皆是。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汉语中的寒暄语,大多是问的很具体的,甚至有点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事情。当然,中国人对于个人隐私这个问题并没有外国人那么敏感。假如你和一个外国人打招呼时说“have you eaten”,这的确会让人感到很奇怪。那么外国人都是如何寒暄的呢?外国人学汉语的时候,是怎样运用汉语中的寒暄语呢?下文笔者将结合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以及对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经验,来谈谈这两个问题。
笔者本科的专业就是英语,这为以后的学习与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在,除了完成自己的专业课学习以外,笔者还在本校的国际教育学院,担任初级和中级汉语精读课的代课老师。通过基础的英语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外国人的寒暄语,都是比较中性的,例如:“how do you do”“how are you”。不像中国人那样,带有目的性地去问。如果你不了解英语文化,仍用汉语的方式与他们进行寒暄,他们会觉得你是一个很奇怪的人,甚至会觉得他们的隐私受到了窥探。比如你问一个外国人,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人“去哪儿啊”,他会觉得,我去哪里关你什么事,觉得你是在打探他的隐私,甚至会觉得你是不是怀有什么不好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外的寒暄语差异还是很大的。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亲密的,和朋友之间的寒暄也常常涉及到一些个人问题,而英语国家,不论你与他有多熟,见面第一句可能仍是“what a wonderful day”。
那么对于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来说呢?他们对于中国的寒暄语又有自己怎样的理解呢?通过一段时间与外国留学生的接触,笔者发现,外国留学生比较喜欢说的一句寒暄语就是“你好”。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走进教室,都会对我说一句“你好”,然后再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开始准备上课的东西。即使是在校园里遇见他们,他们也只是对我笑笑,说一句“你好”,便各自走远了。接触了一些外国留学生,几乎没有留学生会以“吃了吗”“去哪儿啊”为寒暄语。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目的性很强的寒暄语,还是很少被留学生所接受,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击。虽然他们身处中国,有的甚至说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但他们的思想等方面,仍是西方化的。
回到本文的开头,笔者也算是计划生育体制下出生的第一代九零后,在家也是妈妈宠爸爸爱的,但是现在之所以心甘情愿的“今来为君作汤羹”,也和那句“在干嘛”脱不了干系。那么这样看来,中国式的寒暄语也没那么难接受。只要朋友之间没有感觉到这样的寒暄会带来不适感,笔者认为,中国式寒暄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