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从“夜儿个”谈起
——浅议天津方言的时间词
中国传媒大学 刘一凡

“夜儿个”作为天津方言时间词中具有特殊性的词汇,它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在过去,老天津人把“昨天”说成“夜来个”。“来个”作为依附于“夜”的后缀,读轻声。例如:“夜来个你红嘴白牙说得好好的,今儿个怎么又变卦啦?”而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天津的年轻人知道这个词的很少,使用这个词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有学者调查发现,使用这个词的年龄分布基本上都在五十岁以上,其使用频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长。出于口语简化的原因,大多数的使用者已经默认将该词简化为“夜儿个”。

众所周知,天津方言与普通话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语音语调,因而专家学者们在之前的研究中已将天津方言的音系特征研究得十分透彻。笔者希望能另辟蹊径,从天津方言的词汇入手,选取“时间词”这一类别,分为以天为单位,以时间段为单位,以年节为单位以及其他时间词这四大类,分别阐述天津方言时间词汇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袁玉梅在《天津方言与天津相声》中曾谈到:“天津相声是一本‘民间故事书’,其内容包含社会生活、世态人情、礼俗节事、地域民风、民歌小调等,相声成为民间生活习俗的大全。”因而本文将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天津小品相声选段以及冯骥才、林希等天津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行举例论述。

一、以天为单位的时间词

普通话 天津方言
今天 今儿个[t?i?312 k?]
明天 明儿个[mi?35 k?]
后天 后儿个[xou?51 k?]
大后天 大后儿个[ta51 xou?51 k?]
昨天 夜儿个[j ?51 k?]
前天 前儿个[t?? i?n?23 k?]
大前天 大前儿个[ta51 t?? i?n?23 k?]
过几天 转过几天[t?uan51 kuo t?i35 t? i?n312]

为更好地研究天津方言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应用,我从天津著名作家的代表作以及天津经典相声选段中摘录了一些使用了这些方言词汇的文本。

1.“今儿个牛宝好精神,一身崭新的棉袄棉裤,乌鞋净袜。”(冯骥才《泥人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高英培,范振钰合说的相声《钓鱼》(1958年,1962年录音):“这拨过去了,归其我一打听啊,明儿个还来一波呢!”

3.“转过两天,牛宝在独流镇的炮市上拉开阵势。” (冯骥才《泥人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夜儿个找你借了5块,今儿个又找他借了10块,赶明儿个发薪,我一块儿还你们。”(谭汝为《天津话?夜儿个》,《今晚报》2012年7月19日28版)

谭汝为先生在《天津方言文化研究》一书中分析“个”字为词缀,“词缀‘个’附着在表示时间的儿化词根之后,构成‘A儿个’式,如‘今儿个’、‘明儿个’、‘前儿个’、‘后儿个’等,属于时间名词,指近期某一天,多用于口语。”

这一类的时间词大多都用词缀“儿个”代替“天”,我认为原因有二:一则,天津方言与普通话最大的区别在于语音,尤其是阴平音,天津话比普通话的调值都要低许多。按照赵元任先生的五度标调法来分析,普通话的“55”在天津话中都降为“312”甚至更低,所以从语流的角度来讲,天津人更倾向于用轻声的词缀代替阴平的“天”。二则,出于语用的经济省力原则,用一个音节“今”或者“明”便可表明意义,没有必要再通过第二个音节“天”来重复表意,因而将其省去,以词缀来替代。

二、以时间段为单位的时间词

普通话 天津方言
早晨 早儿上[tsɑu?212 x] 前晌儿[t?? i?n35 sɑ??214]
中午 晌午头[sɑ??24 u t?ou35]
下午 下晌儿[?ia51 sɑ??214] 后晌儿[xou51 sɑ??214] 晌后[sɑ?214 xou51]
傍晚 擦黑儿[ts?a312 x?312]
夜晚 黑晌儿[xei312 sɑ??23]

1.“大早儿上起来的,就在那儿臭白活,不能消停会儿嘛!”

2.“时间已是前晌儿十点,天津卫半城闲人纷纷上街闲逛,有找饭吃的,有看热闹的,有瞎撞的,更有想出来跟着起哄的。”(林希《天津闲人》,北京出版社,1998)

天津方言中的“早儿上”有十分明显的吞音吃字现象,在语流音变的过程中,三个汉字往往可以合成一个音节,处于结尾的“上”逐渐弱化并脱落为[x]依附于早儿[tsɑu?212]而存在。

3.“要说最洒脱,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冯骥才《乡土小说?市井人物?酒婆》,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4.“冯五爷赶在一个后晌儿倒垃圾的时候,上前一查,果然如此。”(冯骥才,《乡土小说?市井人物?冯五爷》,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5.“夜儿个黑晌儿,报社加班改稿,溜溜儿干了一宿。黑更半夜上哪吃夜宵去?”

天津方言中的时间段通常以“晌”为界限,白天为“早晌儿”或“白晌儿”,中午称为“晌午头”或“正晌儿”,下午称为“下晌儿”“晌后”“后晌儿”,晚上称为“黑晌儿”。在全国各大方言中以“晌”分界的不在少数,然而以“黑晌儿”来指称夜晚的大概只有天津有,更为特殊的是,在这个音节中“晌儿”并不是通常的上声[214],而是读作阳平音[23],在听觉上类似音节“啥”。除了“黑晌儿”之外,“晌”与其他表示时间的词汇搭配时,依旧读作上声。

三、以年节为单位的时间词

普通话 天津方言
元旦 阳历年
除夕 大年夜
端午节 五月节
中秋节 八月节

天津方言中常常用节日所在月份来代指该节日,如“五月节”用来指称端午节,“八月节”用来指称中秋节。然而在北方方言中的东北次方言区也通常使用这种指称,天津方言虽然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方言岛而存在的,可是却在长期的与其他地区融合和交流中受到了其他方言的影响,只是在音调上有些不同。

天津方言中除夕被称作“大年夜”,意为大年三十的晚上,在语流中“夜”通常弱化读轻声。例如:“这孩子就会瞎惹惹,大年夜的给我惹事儿!”

四.其他分类时间词

普通话 天津方言
时间 钟点儿[tsu?312 ti?n?214]
工夫 功夫眼儿[ku?312 f?u i?n?213]
一刻钟 一刻[ji51 k? ?35]

例句:

1.高英培,范振钰和说的相声《钓鱼》(1958年,1962年录音):“他还是那钟点儿走的,又是那钟点儿回来的。”在这句话中的“钟点儿”指的是时间(或时刻),意为他是在那个时间走的,又是在同一个时间回来的。

2.“看看这刺绣那么精细,得费多大的功夫眼儿啊!”“眼儿”本身是一个名词,形容一个物品极小,如“门眼儿”“井眼儿”,而这里则作为一个特殊词尾附着于词干“功夫”之后,消解了其本身附着的意义。若不使用天津方言,则这句话应该表示为“得花多少的功夫啊!”可见一个词尾“眼儿”并没有改变“功夫”的意义,而是赋予了其可度量性,将不可数的“功夫”变成可度量的“功夫眼儿”,充分体现了天津方言词汇的生动性。

3.“现在几点啦?”“差一刻五点了!”“一刻”这个词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使用,然而天津方言中这个词汇使用时候的音调与其他地方有十分明显的差异。


  2016 年第 2 期 总第 36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3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