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粤方言 ? 粤生活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许月月

小时候,听从广州打工回来的人说“你好”(lei hou),感觉很时髦也很前卫。中学时听粤方言歌曲、看香港影视剧,虽然撇开字幕大部分听不懂,但还是觉得好听、有韵味,别具一番风情。后来机缘巧合,终于从中原来到了说粤方言的广州,工作、学习,开始了我的粤生活。

粤方言(Cantonese),又作广东话、广府话,以广州话为标准,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它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根源于古代中原雅言,较完美地保留了古汉语特征,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比较完整的语言。但是粤方言的发音系统比较复杂,含九声六调(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比普通话多了五个声调,最多有22个声母,94个韵母,口语中近一半词汇属于方言,所以有“好听难学”的说法。就是这样的粤方言,承载着上古汉语的遗风,悠悠粤韵,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初到广州的外地人来说,会说一些粤方言,哪怕是能听懂一点儿,内心都会有一种安全感,才不至于像个局外人一样迷失在没有归属感的粤生活中。所谓入乡随俗,在广的衣食住行,都深深地打着粤方言的烙印。例如:

在广州找工作,除教师等工作外,你基本上都会被要求能说粤方言,起码能听得懂粤方言。多掌握一门粤方言,会使你的工作进展更顺利,在谈生意的场合令你更如鱼得水。在推普浪潮中,广州也很好地保护着自己的方言文化。

有一次去参加培训,授课的老师一直用粤方言讲课,这对外地学员们来说,想听懂课是很困难的。有同去培训的外地同学反映情况后,老师说了一会儿普通话,过了一会儿又变成粤方言授课了,真的让人既无奈又着急。

与上点儿年纪的本地人聊天,他们说着说着普通话就不自觉地又用粤方言表达了,然后我就云里雾里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想插句话都插不上,特别尴尬,瞬间觉得自己被暂时“隔离”了,毫无存在感。

去茶楼喝茶,去外面吃饭、买东西,服务员大多都使用粤方言来招呼你。当你听不懂,请求对方用普通话再说一遍时,起初的无效交流让这次交际就有那么一点儿被打了“折扣”的感觉。

菜市场是讲粤方言较密集的地方。菜市场里的粤方言是外地人首先要学会听的。一口流利的广州话可以让你在菜市场上不被欺骗,尤其是要会听从一到十的发音,例如一(ya)和二(yi)的发音易混,起初我总是要在心里默念yi就是二,才能付对别人钱。块的发音是(men),例如三块二就是三蚊(men)二(yi)。

公交车上的报站也独具特色,有三种:普通话,英语和粤方言。这对外地人、外国人、本地人来说都受用。车上的电视节目也大多是粤方言节目,宣扬了粤文化、粤风情。粤方言是香港、澳门的官方用语,美国、加拿大的第三大用语,澳洲的第四大用语。所以国外的一些交通工具上也会有粤方言报站,如因广东华侨居多的缘故,旧金山的公交上就有粤方言报站。

电视上多个本地台使用粤方言,有的还没有字幕。即便有字幕,也对不上发音。每次调到广州本地台都想坚持去听,希望能先学会听粤方言,可这种坚持仅仅几分钟,就换成别的台了,所以连风靡一时的《外来媳妇本地郎》都看不懂,其中的俚语土话的内涵更是不懂。香港流行音乐、影视的风行,已经使广州话成为解读文化的一种工具。使用方言播音的确是一种地域特色,但是如果有字幕就更好了,方便外地人学习、聆听,更好地融入粤文化的圈子。

食在广州,是个不错的选择。“饮茶粤海未能忘”,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其他地方的问候语大多是“吃了吗”,广州人则往往是“饮咗茶未啊?”(喝茶了吗)。而“请早茶”现在已经成为广东人一种通常的社交方式,这也构成了岭南文化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不仅饮茶,还要吃各种美味点心。食客们通常会点“一盅二件”:一盅指茶,二件指点心。配茶的点心除广东人爱吃的干蒸马蹄糕、糯米鸡外,还有著名的早茶四件套:干蒸烧卖、水晶虾饺、鲍汁凤爪、豉汁排骨,还有诸如萝卜牛腩、云吞面、肠粉、及第粥、双皮奶等美食。广州人把饮茶称为“叹茶”(即享受之意),至今仍流传着“叹一盅两件”的口头禅。

记得某次跟一位阿姨去茶楼喝茶,在给她斟茶时,只见她总是食指中指并拢在桌面上敲击,后来问起,才知这是叩指礼,表示谢意。据说此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相传乾隆微服出巡,在茶馆内喝茶时,为下属倒茶,下属不便以宫廷礼仪相回,便灵机一动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这种叩指礼在粤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礼仪。

粤方言就是这样影响着粤生活的方方面面。转眼已来粤三年有余,粤方言还是只能听懂一点,但总体来说,广州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城市,粤生活,粤精彩。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没有涉及地方方言,但粤方言也是古汉语的一种活化石,非常值得我们去保护、去传承。就让这悠悠粤韵萦绕在岭南大地上,不“绝”于耳!

  2016 年第 2 期 总第 36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3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