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日照街道村落命名及其文化探析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姜文超

方言地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透过方言地名,可以了解当地的自然与生态信息、人文和历史信息。笔者在对本地进行走访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较为完整地收集到了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的方言地名。山东省日照市划归东港区辖的一共有7个街道、7个镇:日照街道、石臼街道、奎山街道、秦楼街道、北京路街道、卧龙山街道、两城街道、河山镇、涛雒镇、西湖镇、陈疃镇、南湖镇、三庄镇、后村镇。其中,奎山街道、北京路街道由日照经济开发区代管,卧龙山街道、两城街道由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代管。区政府驻日照街道。日照街道共有87个行政村,分别是后崮子村、小岭南头村、姜家村、店子村、向阳河村、大石桥村、文化村、接官亭村、合村、屯沟村、尧沟村、相家庄村、郑家顶子村、前十里铺村、东十里铺村、西十里铺村、烟墩岭村、万家岭村、沙墩村、大香店村、小香店村、许家楼村、申家村、大石场村、小石场村、大李家村、小李家村、大韩家村、别家村、前崮子村、前鹅庄村、后鹅庄村、小古城村、大古城村、前将帅村、后将帅村、东将帅村、山庄村、田家窑村、揪齐园村、罗家城子村、前九沟村、后九沟村、解家岭村、上李庄村、下李庄村、厉家顶子村、大村、贾庄村、陡岭子村、范家河村、费家河村、北杨家洼村、杨行村、前山前村、后山前村、前时家官庄村、后时家官庄村、花家院村、小桃园村、大桃园村、林家村、辛家庄村、郭家村、大莲村、小莲村、三柱山村、北小庄子村、高家岭村、杜家村、时家村、黄家河村、西安吉庄子、后楼村、迟家村、七里河子一村、七里河子二村、七里河子三村、前五里河子村、西五里河子村、东五里河子村、东安吉庄子村、新村、张家楼村、相家湖村、张郭村。

日照街道方言地名命名

通过走访问询相关村落,根据地图上村落的地理位置的分析,可以发现村落命名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存在的。现大致做如下分类总结:

1.沿用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地名或者文物遗址命名

行政区划名是管理部门对地域进行划分后所起的名称,这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产生,虽然古代的区划与今天的区域划分有了较大的改变,但还是有不少行政区划名和地名保留在日照街道现代村落名称中,另外,东港区日照街道也有很多旧时文物遗址等,后建立的行政村落就直接采用这些遗址名称为村落命名。

例如:七里河子遗址(位于村西北)、大桃园遗址(位于村北)、前山前遗址(位于村西)、上李家庄子遗址(位于村南)、河山石亭、河山开石碑(位于后时家官庄北山)。

“村”“庄”是最常见的用来指称村落的,一般是单独使用。当然也有“村”“庄”连用,例如上李庄村、贾庄村等。此外日照街道还常用“沟”“崮子”“顶子”“墩”“岭”“河”“湖”“楼”“山”等特殊地势地形特征以及这些特殊地形地势的混合使用来命名村落,如:屯沟村、后崮子村、郑家顶子村、沙墩村、烟墩岭村、范家河村、相家湖村、后楼村、三柱山村。

2.日照街道的村落多有“X(姓氏)+建筑物通名”

例如:姜家村、相家庄村、郑家顶子村、万家岭村、许家楼村、申家村、大小李家村、大韩家村、别家村、田家窑村、罗家城子村、解家岭村、上下李庄村、厉家顶子村、贾庄村、范家河村、费家河村、北杨家洼村、前后时家官庄村、林家村、辛家庄村、郭家村、高家岭村、杜家村、时家村、黄家河村、黄家河村、迟家村、张家楼村、相家湖村。

通过对以上村落的历史沿革资料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以“X(姓氏)+村”为命名方式的村落,多数情况下是以某一个代表姓氏集中居住而成的村子,这个姓氏在当地无论是人口数量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是占了绝对优势。同时经过走访询问老一辈得知,人们按照姓氏集中定居的情况还是占据大多数的,有时候即使某个村子并不是直接以优势姓氏命名,但是在村子里占据优势地位(主要指任职)的人往往都属于优势姓氏,例如小莲村、大莲村,居住在这两个邻近村子里的村民,其中有67.8%都姓牟,牟姓是优势姓氏,自明末清初以来,这两个村子里出名人不少。尤其是小莲村,2003年在村委莲花广场前设立了一座状元山,上面镌刻着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入清华北大等全国重点大学的一百五十多名大学生的名字,其中牟姓的有接近一百个。另外,立于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的牟朝宜墓道碑,现存于小莲村文化大院内。

3.同一村名前加“大小”

例如:大小香店村、大小石场村、大小李家村、大小莲村、大小古城村、大小桃园村。

通过从地图上观察这些村落的地理区位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小”在日照街道的87个村落的命名中,是具有地理位置上的统一一致性的。不成文地将“南北”这两个方向规定对应为“小大”,这里的“大小”之分,并不是根据村落实际面积的大小,而是按照两个村落的相对位置规定,即“南为小,北为大”。至于为何规定为“南小北大”,个人猜测,这与我们古代传统文化中突出坐北朝南,以北为尊为威为上的这一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也能从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中华正统儒家文化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心的思想和观念。另外还与村落发展先后有关,一般是最开始发展的那个称其为“小”,其后因为地方实力发展壮大、地域上不断向外扩张,从而成为新的村落,称其为“大”。例如“香店村”,这个村子是由前香店、后香店共同组成,从明代正德年间逐步发展到明末清初正式确立为小香店、大香店两个村落。依前后小大香店村的历史沿革至今,历史上命名“香店”是因为当地祖祖辈辈从事燃香加工、专营燃香的生意,沿河(由于旧城改造,现被称为“香河”)之上到处都是做香料生意的商店、铺子。随着明代燃香的加工、销售规模逐渐扩大,由“城东大崮堆(墩)”西侧的几间简易作坊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中心向北扩展到后来的大香店。

4.同一村名前加不同方位名词(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组成

正如上文中提到村名前加“大小”来进行细化分类村落,在同一个村名前还会加上前后、左右、上下以及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来进一步细化村落。

例如:前后崮子村、东西安吉庄子村、前后鹅庄村、前东西十里铺村、前后东将帅村、前后九沟村、上下李庄村、前后山前村、前后时家官庄村、前东西五里河子。

像这样的情况,也都是有着一致性的划分标准的,即“前”对应“南”,“后”对应“北”,“左右”一般对应“东西”。至于“上下”,由于东港区日照街道村落命名中同一村名前添加“上下”加以区分细化的只是极个别的存在,不具有普遍性,在此仅是作为一个特例列出。

5.不同区划内对应命名

例如:小岭南头村、大石桥村、大韩家村、北杨家洼村、北小庄子村。

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建造的风水思想来讲,总体而言是讲求对称、对应的。恰如明清北京城建筑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很多建筑都建筑在对称轴上,城市建筑的命名也是对称对应存在,如“西直门”对应“东直门”,“西便门”对应“东便门”,“西华门”对应“东华门”。但是在本文所选取的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的命名中,部分村落的命名却存在不对称不对应的情况。从表面看,这似乎不符合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传统习惯,实际上并不如此,自1989年6月日照市升级为地级市后进行过多次区域划分,考虑到人文、水文等诸多特殊因素,将原本地理位置上距离较近的有对应命名的村落划归到了不同的两个行政区或者不同的街道中。正如,北小庄子村被划归到日照街道,南小庄子村亦是存在的,只不过被划分到了邻近的石臼街道去了。又如,大石桥村是位于东港区日照街道,小石桥村却划归到了五莲县。

日照街道方言地名背后的文化蕴含

(一)有自然地理地貌的特征的地名可以反映出当地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清晰感知。

在日照街道方言地名中,人们用自己的所居地的地貌特征“山”“沟”“湖”“崮子”等来命名,这说明人们对自己所生活区域的周围自然环境、人文特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大量使用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大小等方位名词以及形容词来区别临近的村落,反映出东港区日照市街道人民比较重视方向和位置概念、在同样的村落前加方位名词和形容词可以减轻在大脑记忆上的负担,只需要记忆较少的村名,再添加“大小、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等就可以指称,这是极为经济省力的一种表现。日照街道方言地名中,含有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等方位词的村落占绝对比重。

(三)用寄托美好愿望的词命名,反映了人们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心愿。

古时有的时候,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人们生活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状况下,于是便将希望生活幸福、国安民康的美好心愿寄寓于村名中,因此人们更加愿意用一些象征美好平安的词来为村落命名,如“西安吉庄子”,意思就是表达了期盼平安、吉祥的热切期待。

(四)依据历史故事或文物遗址为村落命名的方式,反映了当地人对古代文明的尊崇与传承,使得文明和历史可以延续并且顺承发展。

(五)在村落命名时日照街道老一辈人民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对风水思想的尊崇,对对称对应思想的看重,而对风水的尊崇实际是对大自然的尊崇,害怕人的活动毁坏大自然的本身,这些都体现出传统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地名是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它既是历史时期人类向大自然拓荒足迹的反映,又是战乱、迁徙、民族融合的写照。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方言地名是东港区自然生态文化与人文历史形成、发展、变化的反映,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名文化。

  2016 年第 2 期 总第 36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3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