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专业的翻译和翻译的专业
北京语言大学 施春宏

如果问“蒙特斯古、蒂德拉特、鲍博、尼德曼”是谁,一般人可能一头雾水,即使对哲学史和科学哲学比较熟悉的人,恐怕也是如此。如果问“孟德斯鸠、狄德罗、波普尔、李约瑟”是谁,只要对哲学史和科学哲学有点了解的人,哪怕不能说出他们的具体成就,一般都听说过他们的威名。

我们为什么提起这个问题呢?这得从我这几年看的一套丛书谈起。


英国爱康出版社(Icon Books)曾出版了一套领域广泛、内容丰富、文笔生动、图文并茂的专业通俗读物《介绍丛书》(Introducing)。安徽文艺出版社曾将该丛书的部分著作翻译成汉语,引入中国。关于该丛书的内容和特色,中译本“写在前面”有这样的介绍:

这是一套内容丰富多彩的系列图书,它涵盖了从古到今世界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名家思想和学科内容,是引导初学者在各领域入门的良师益友。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使读者从字里行间领略到作者的智慧与匠心,并轻松地理解书中的观点与论述。

《介绍丛书》的作者大多为某一专业领域的大学教授,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清楚明了,绝无晦涩难懂的术语;这套丛书既有梗概介绍,又有扩展阅读,因此读者能在这套丛书的指引下涉足那些从未接触过的崭新领域,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据介绍,该丛书已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已发行三百多万套,销量达2.4亿册。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巨。安徽文艺出版社将部分著作分批介绍给中国读者后,也同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出版社拟引进60册,分三辑出版,现已出版第一辑和第二辑共40册(2007年和2009年出版),第三辑20册似乎停滞了一段时间了,最终是否出版,尚不可知。

在已出版的40册中,笔者购买了30册,这几年断断续续翻了20来册,颇多趣味。这套书的中译本,总体质量还是不错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是有的译者可能对所译著作涉及的专业恐怕不是太了解。这套书虽然是通俗读物,但再通俗的读物,只要介绍专业知识,就必然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人物。基于笔者对该丛书的阅读体验,觉得这套丛书有这样一个特点:少讲故事,多讲观点,尤其是观点之争与演进,因此逻辑的力量流淌在叙述之中。如此一来,这套丛书实际主要还是专业性的通俗读物,而并非面向社会大众的科普读物,因此,基本术语的引入和介绍、重要人物的观点和评价是其重要的内容,所谓的“绝无晦涩难懂的术语”,只能当作一般产品推介性说法来理解。说真的,有的书(如《视读批评理论》《视读时间》),如果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储备,想读明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专业人士想通过随便翻翻而产生阅读兴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至于有的专业人士觉得有些浅,那是另一回事。其实,这套丛书中有不少册是有比较高的学术追求的,有的学者还因写作了某册而名声大震呢。

如此一来,翻译好这样的普及读物,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都是必备的基本功。然而,有的译作似乎在做专业基本功时不够到位。这里只就其中的两册译本《视读人类学》和《视读科学》中的部分人名翻译来看这里面存在的问题。这些还只是“随便翻翻”的记录,并不涉及对全书翻译的评价。下面先引出译文内容,然后以“今按”的形式做点说明(其中的人物介绍大多来自百度百科)。


先看《视读人类学》(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中的几处人名翻译。

(1)阿兰?巴纳德(Alan Barnard)在《人类学的历史和理论》(2000年)中指出,当代人类学的奠基人应该是法国哲学家查理?蒙特斯古(Charles Montesquieu,公元1689~1755年)。人类学的开始应以《法律的精神》一书(1748年)的出版为标志,它是启蒙思想的产物。(中译本,第9页)

【今按】既然是“当代人类学的奠基人”,就应该是个在相关领域内比较著名的人物。Charles Montesquieu,实际就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查理?孟德斯鸠。这是专业内众所周知的人物,译名非常通行,不宜再译为“查理?蒙特斯古”。另,《法律的精神》,一般通行的中译本译为《论法的精神》,虽然两者本质相通,但还是以后者为宜。

(2)M. 哈利斯(Marvin Harris)在《人类学理论的兴起》(1968年)中对人类学启蒙的起源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包括D. 蒂德拉特(Denis Diderot,公元1713~1784年),J. 特格特(Jacques Turgot,公元1727~1781年)和D. 康德希特侯爵(Marquis de Condorcet,公元1743~1794年)在内的人士都应是人类学的鼻祖。(中译本,第10页)

【今按】Denis Diderot,即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无神论者丹尼?狄德罗,因主编《百科全书》而彪炳史册。Jacques Turgot,是法国经济学家,重农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一般译作雅克?杜尔哥(或雅克?杜阁)。此公在非专业领域不太有影响。Marquis de Condorcet,即是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启蒙运动的最杰出代表人物,有法国大革命“擎炬人”之誉的孔多塞侯爵。像“狄德罗、孔多塞”,都非常著名,并非什么名不见经传的“蒂德拉特、康德希特侯爵”。另,Marquis de Condorcet,中间的“de”简作“D.”,不妥。法语中用如这种场合的de是介词,后面多为家族名以及地名,表示出身来自哪里。

(3)多米尼加牧师B. de L. 卡萨斯(Bartolomé de Las Casas,公元1474~1566年),提出了相反的例子:“为海外新大陆民族的迫害者和诽谤者进行辩护。”(中译本,第15页)

【今按】 Bartolomé de las Casas,即巴托洛梅主教,是西班牙历史学家、社会改良者,多米尼加化缘僧,全名是“来自卡萨斯的巴托洛梅”,其中的de las略相当于英语的“of the”,Casas不是姓氏,而是出生地。译者可能对此并不了解,以致出现“B. de L. 卡萨斯”这样的缩略+姓氏形式。

既然是专业翻译,就得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对自己不太熟悉的地方,要慎重。尤其是上下文中已经提示其重要性的地方,更要多参考一些工具书。


再来看《视读科学》(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刚接触这个书名时,就有些困惑,因其相应的英文是“Introducing Philosophy of Science”,其意为“视读科学哲学”或者说“科学哲学导读”。科学≠科学哲学(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这是显而易见的。这且不管,我们来看其中对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的译名吧。

凡是对科学哲学论著有过较多接触的人,大概都对“培根、笛卡尔、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兴巴赫、波普尔、蒯因(奎因)、汉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图尔明、夏皮尔、普特南、内格尔”中的大部分人物有些印象,有的则耳熟能详,他们的中文译名基本上已经通行于专业领域了。而对哲学史、科学史上的一些重量级人物,一般也都有通行的译名。然而,《视读科学》似乎对此了解得并不充分。下面按页码先后摘录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4)在英国,第一个自称为“科学元研究”的学派叫“科学知识社会学”(又叫“强纲领”)。它于20世纪60年代在爱丁堡大学成立,是工党首相哈罗德?维尔森(Harold Wilson,公元1916~1995年)的一项政绩。(中译本,第20页)

【今按】英国著名的工党首相Harold Wilson,一般译作“哈罗德?威尔逊”。此公自己未对科学哲学有研究,暂且不表。

(5)“维也纳集团”……的领导者,鲁道夫?卡纳普(Rudolf Carnap,公元1891~1970年)和奥托?诺拉特(Otto Neurath,公元1882~1945年)把它看成是推动社会主义和反教权主义思想的途径。(中译本,第42页)

【今按】将Carnap译作“卡纳普”,本没有什么问题,但现在的通行称法是“卡尔纳普”。他是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Neurath,通行的叫法是“纽拉特”,他是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及经济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6)这个集团最后在奥地利解散,结局凄凉。它的领导人之一,莫里茨?史力克(Moritz Schlick,公元1882~1936年)在1936年被人谋杀。(中译本,第43页)

【今按】Schlick,即通译的“石里克”,哲学家,维也纳学派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创始人。

(7)这个学派的一个年轻的英国哲学家,A. J. 阿耶( A. J. Ayer,公元1910~1989年),写了《语言,真理和逻辑》一书,成为历史上最畅销的哲学著作之一。(中译本,第43页)

【今按】Ayer,一般译作“艾耶尔”,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主要代表之一。

(8)卡尔?鲍博(Karl Popper,公元1902~1994年)……的“可证伪理论”削弱了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即不断积累的经验可以带来科学的假设。(中译本,第44页)

【今按】Karl Popper,大概是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了,鼎鼎大名“卡尔?波普尔”,因提出“证伪”理论而享誉全球。著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等,其译本在中国都有广泛传播。

(9)保罗?费耶阿本特(Paul Feyerabend,公元1924~1994年)是最早的、比较有影响的、坚持不懈地对科学实证主义阐释进行批判的人之一。(中译本,第56页)

【今按】Feyerabend,一般译作“费耶阿本德”,提倡认识论无政府主义,所以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哲学中的最大异端。他的方法论原则是“怎么都行”(Everything goes)。周昌忠译《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兰征译《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将作者Feyerabend译作“法伊尔阿本德”,不甚通行。目前未见“费耶阿本特”的译法。

(10)约瑟夫?尼德曼(Joseph Needham)的《中国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也促进了中国科学史的发展。(中译本,第89页)

【今按】Joseph Needham(1900~1995)可能是最撩拨中国人神经的科学技术史专家了,他的汉文名是“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一个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这个难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我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2005年曾对前往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此问被称作“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既体现了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也是中国教育和科技之痛。


不再罗列更多了。显而易见的是,译者对这些伟大人物都采取了“自译”的策略。这也许透露了某些信息,这些著作的译者可能真的不怎么熟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其实,专名和术语的翻译,不只是译者个人的事,而是学科、事业的一部分。

可资借鉴的是“常凯申”事件,想必有不少读者对此已有所了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了一本历史学专著《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作者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留学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的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书中将Chiang Kai-shek译为“常凯申”,举世哗然。原来,此公乃鼎鼎大名“蒋介石”。译者的出身和身份、该书的内容、出版社的地位及被译人士的名望,都使人们无法接受“常凯申”先生的横空出世。

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来,Chiang Kai-shek是威妥玛式拼音法拼写“蒋介石”的写法。威妥玛式拼音法(Wade-Giles romanization,又称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简称威氏拼音法),由英国人Thomas Francis Wade(也有人译作托马斯?韦德,因此该拼音法也有人称作韦氏拼音)于19世纪后期制定,曾被广泛用于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1958年中国大陆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之后,才逐渐被废止,但大陆之外的学术界至今仍有使用威氏拼音的情况。中国大陆也还有一些专有名称仍沿用曾经使用过的威妥玛式拼音,如“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以及“中华烟(Chunghwa)、张裕(Changyu)葡萄酒”等。

回到《介绍丛书》,我们相信,该丛书的翻译组织工作已经尽了相当的力量了。正如中译本“写在前面”中所说:“安徽文艺出版社几经周折,终于获得了这套丛书的中国专有出版权,并且组织水平较好的翻译队伍将其翻译出版,以飨读者。”同时指出:“由于这套丛书体例庞大,学科多样,作者的观点也并非唯一正确,翻译出版中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特别是有关专家批评指正。”我们这里响应出版社的号召,提出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以就教于译者和方家。

我们的基本想法是,专业的翻译首先需要翻译的专业。专业入门读物、一般科普读物也应如此。


最后,为了推介一下这套值得推介的丛书,这里将《介绍丛书》的书目全部列举出来,与大家共享,同时再对尚未出版的第三辑的书名翻译提点建议:

【第一辑】

《视读数学》 《视读时间》 《视读达尔文》

《视读符号学》 《视读混沌学》 《视读卡夫卡》

《视读凯恩斯经济学》 《视读科学》 《视读逻辑学》

《视读伦理学》 《视读人工智能》 《视读人类学》

《视读莎士比亚》 《视读社会学》 《视读斯蒂芬?霍金》

《视读相对论》 《视读心理学》 《视读宇宙》

《视读哲学》 《视读弗洛伊德》

【第二辑】

《视读亚里士多德》 《视读传媒研究》 《视读心智与大脑》

《视读柏拉图》 《视读东方哲学》 《视读尼采》

《视读进化心理学》 《视读批评理论》 《视读卢梭》

《视读后现代主义》 《视读存在主义》 《视读加缪》

《视读萨特》 《视读启蒙运动》 《视读浪漫主义》

《视读意识学》 《视读心理治疗》 《视读本雅明》

《视读语言学》 《视读遗传学》

【第三辑】

《视读爱因斯坦》 《视读笛卡尔》 《视读新女权主义》

《视读维特根斯坦》 《视读罗素》 《视读雅克?德里达》

《视读米歇尔?福柯》 《视读马丁?海德格尔》 《视读康德》

《视读黑格尔》 《视读拉坎特》 《视读荣格》

《视读不规则几何学》 《视读乔伊斯》 《视读量子学理论》

《视读罗兰?巴特》 《视读环境政治学》 《视读乔姆斯基》

《视读文化研究》 《视读列维?斯特劳斯和结构人类学》

不知什么原因,第三辑中的各册均未出版。其中的某些书名尚有可商榷之处:

(1)《视读新女权主义》中的“新女权主义”原文为“postfeminism”,宜译作“后女性主义”。“post-”在后现代、后殖民等“后-”学的背景下,有特殊的含义,并非指“新”。“feminism”虽常译作“女权主义”,但现在渐渐用更为中性的“女性主义”来代替,尤其是跟“后-”结合后的理解。

(2)《视读拉坎特》中的“Jacques Lacan”(1901~1981)即“雅克?拉康”,不是什么“拉坎特”。拉康被称为自笛卡尔以来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在欧洲他也被认为是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

(3)《视读不规则几何学》中的“不规则几何学”原文为“Fractal Geometry”,一般都作“分形几何”,虽然以“不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但并不称作“不规则几何学”。

(4)《视读量子学理论》中的“量子学理论”原文为“Quantum Theory”,就是“量子论”或“量子理论”,也作“量子学”。“量子学理论”虽然未尝不可,也有人这样用,但在这里有叠床架屋之嫌。

(5)《视读列维?斯特劳斯和结构人类学》中的“Lévi-Strauss”一般作“列维–斯特劳斯”,中间是短横,表示复姓。法国作家左拉写出了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巨著《卢贡–马卡尔家族》,书名中的家族名正是这样的姓氏构造方式。

盼望第三辑丛书在出版的时候,对各个书名再作精细推敲,各书的翻译再把好专业关。让专业做好专业的事,这是译文读者对专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2016 年第 1 期 总第 35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1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