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还是一个孩子,经常看到村里的壮劳力们协力搬动重物时的情景,一个领头的人有节奏地大声喊(有时是大家一起有节奏地喊):“一!二!三!”然后所有参与者一同用力,众人瞬间爆发出非常强大的协力,将单个人无法搬动的重物撬起或抬上肩。这样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学、中学时上体育课,测试100米速度时,体育老师也是这么一字一顿地喊“一!二!三!”“三”音发出,老师按下秒表按钮开始计时,学生起跑。
在我的方言里,这种情景下的“三”是变调,不是阴平,实际调值与我方言中的阳平相同,这是声调和句调的合一,表示开始用力。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这有力的、有节奏的“一!二!三!”是一种深刻的记忆。顺着数“一二三”,表示我们大家准备好了,开始用力了。
央视“吉尼斯中国之夜”(2006年开播)是一档大型竞技挑战节目,节目中,从吉尼斯英国总部派来的认证官先是问挑战者:“Are you ready ?”然后有节奏地喊:“Three!Two!One!”紧接着是“Go!”开始计时,挑战者开始表演。
汉语顺着数“一!二!三!”英语倒着数“Three!Two!One!”二者都是表示“准备!开始!”
不同语言系统的不同语用规则,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会进入另一语言系统。两套不同的规则,含义和用法会出现细微差异,可能互补共存,也可能一方取代另一方。现在不少娱乐节目的主持人也用汉语倒数“三!二!一!”表示“准备!开始!”这样,顺着数“一!二!三!”与倒着数“三!二!一!”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出现了并存现象。这种倒数方式,有人感觉新鲜,有人不接受。有网友写道:“看电视时候,讨厌倒数5个数或倒数3个数的,不等他数完数字我就换台了。”
我国神州火箭发射程序,采用的是与国际接轨的模式,而不是汉语的习惯。指挥员说:“各号注意,我是零号。一分钟准备!50秒!40秒!30秒!20秒!10!9!8!7!6!5!4!3!2!1!点火!起飞!”这样的现场协调口令,既表示“准备、开始”,更体现指挥员对时间的精确控制、对各方的统一协调,还体现“事件意义重大”。而我小时候很多次看到的那种顺着数“一二三”,主要表示众人协力“准备、开始”,并无“事件意义重大”之意。
还有一种倒着数数字,那是“倒计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了。2007年8月8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活动上,百名歌手一起演唱《我们准备好了》。虽然这样的倒计时也含有“准备、开始”之意,但主要的是表示“事件意义重大、时间紧迫”之意。
如今倒计时已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高考倒计时、考研倒计时等,还出现了倒计时软件、电脑桌面倒计时等。
百度百科作了如下解释:“倒计时”这一说法来源于1927年德国的幻想故事片《月球少女》,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为了增加艺术效果,扣人心弦,在火箭发射的镜头里设计了“9、8、7、……3、2、1”点火的发射程序。这个程序得到火箭专家们的一致赞许,认为它十分准确、清楚、科学地突出火箭发射的时间越来越少,使人们产生火箭发射前的紧迫感。此后“倒计时”被普遍采用,而且超越了使用范围,成为一个适用性极强,适用范围极广的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倒计时】: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往现在计算时间,用来表示距离某一期限还有多少时间(多含有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紧迫的意思):~显示牌|工程已进入~阶段。
家喻户晓的央视春晚,在大年初一零点到来之前,主持人都要与现场观众一起大声倒数“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人们由此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祈福。然后是新年钟声敲响,礼花绽放,纵情高歌。
央视“星光大道”(2004年10月首播)十年来主持人老毕都要领着全场观众“倒数五个数:五、四、三、二、一”,等待大屏幕出投票结果,然后全场欢呼,营造热烈气氛。有网友夸张而幽默地调侃说:“老毕除了报节目名、念广告词,就只会‘倒数五个数’。”
这类倒着数数字,已经不是表示“准备!开始!”也不是表示“事件意义重大、时间紧迫”之意,而是一种仪式性质的、媒体娱乐性质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