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16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学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和商务印书馆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十周年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内地、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和韩国的近200位学者参加了论坛。

本次论坛历时两天,采用大会访谈形式,围绕着语言生活派、语言监测、语言皮书、华语研究、汉语盘点、语言战略、“一带一路”七个板块展开。每个板块设立一位访谈主持人,邀请该领域相关的6至7位专家学者上台,以对话的形式阐述观点、碰撞思想。访谈嘉宾中不但有陆俭明、陈章太、周庆生、黄行、周清海、沈阳等海内外知名语言学者,还包括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教授等跨界学者。论坛以话题为导向、发表各方声音,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兴趣。在互动环节中,大家根据学术兴趣或提问或发言,研讨气氛十分热烈。此外,与会代表还从语言标准、阅读行动、学术“走出去”、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语言生活派”十年来的学术成果。
16日下午举行了隆重的闭幕式。作为“语言生活派”的灵魂人物,李宇明教授为本次论坛做了学术总结。他说,论坛形式上的创新正代表了“语言生活派”的创新。语言生活派不是要形成一个流派,而是要真正去解决中国语言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最重要的一个转折,就在于把整个学术的实点从语言研究转向语言生活的研究,不仅仅将语言看作问题,而是关注语言的社会功能,发挥语言的社会功能。

他进而总结了中国“语言生活派”的几大特点:第一,语言生活观,即关注语言生活,引导语言生活,和谐语言生活,最终目标是使语言生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第二,语言资源观,即把语言看成资源,保护它,开发它,进而获得语言资源的红利。第三,多语主义,即反对单一主义,在平等、尊重各种语言的作用的前提下实现多语社会和多语种族。第四,旋转门理论,即建立学界、政界与社会的治理旋转门,发挥智库作用。第五,重视信息化和多媒体。第六,重视语言能力,包括国家的语言能力、单位的语言能力、家庭的语言能力和个人的语言能力。第七,重视实态数据而非演绎,即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术研究。第八,提倡用地道的汉语表达学术思考,用社会话语表达学术思考,用国际话语表达中国学者的声音。
李宇明教授进一步指出,语言生活派的使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向社会传播。第一,要进行理论和方法的总结,把十年之经验变成理性之思考。第二,要坚持走入社会,加速走向世界。第三,应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学术开拓。第四,在精神层面上应具有家国情怀、乡土气息、包容意识和创新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学术理想,肩负起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重担。
本次论坛全面回顾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十年来的发展进程,总结了“语言生活派”十年间的学术成果,在探索语言资源开发应用、推动语言学走向世界的同时,呼唤语言学者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必将促进语言生活的和谐、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