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中国”的别称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余振乾 余 帆

一、九州

相传大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但为哪九州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尔雅·释地》有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州而无徐州、梁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州即为行政单位。《楚辞·离骚》言:“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有些读者对于九州和九洲并不分的清,其实并没有九洲的说法。洲本作州,后人加水以别州县之字,本义为水中的陆地。《诗·周南·关雎》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小雅·鼓钟》言:“淮有三洲。”而州则为中国古地方行政区划名,相传禹分其领域为九州。直到现在,还有称中国为禹域,就是由于大禹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边界,后世即相沿称为禹域。

上面的说法为小九州,指中国。九州还有一种说法指大九州,而中国仅其中之一州,曰赤县神州。《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臺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而其中的东南神州,便是赤县神州即中国。

二、赤县神州

战国齐人驺衍创立“大九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赤县神州后来借指中原或中国。清·黄遵宪《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云:“岂知赤县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东。”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太平天囯·洪仁玕《干王洪宝制》记载:“堂堂中土,亘古制匈奴;烈烈神州,岂今宥胡狗!”神州亦作神洲。这时的神洲不再指中国,而是指古代神话传说中指神仙活动处。清·黄景仁《满庭芳》词:“题下琼签,唤来青使,邀他仙侣神洲。”而我们最为熟悉的中国自主研发的飞船称为神舟。同音不同字,寓意为在太空中遨游的飞船,故为此“舟”而非彼“州”。

三、海内

一提起海内,我们便想起了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在长安相送朋友时有感而发,祝愿友人即使在很遥远的地方仍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和朋友一般地亲近。海内与天涯相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孟子·梁惠王下》:“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作家鲁迅在《<朝花夕拾>后记》中也有这样的描写:“不知海内博雅君子,以为何如?”

四、华夏

华夏是中国的古称,亦是古代汉族的自称。较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言:“楚失华夏。”华,荣华的意思。而夏,据《说文》记载:“夏,中国之人也。”则指的是中国人。相传在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的部落,比较重要的即为炎帝部落和华帝部落。炎黄后来融合称为华夏民族,即使后来的炎黄子孙。《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中,将华夏视为中原地区,而夷狄作为四方之地。也有种说法是将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文明程度高的地方称为华。华夏就是指文化高度发达的泱泱大国。《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为一字,而孔子视华与夏为同义词。华与夏曾相互通用,华即为夏,夏即为华。明·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言:“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于华夏矣。”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五、中夏

中夏其实就是指华夏,中国。《文选·班固<东都赋>》言:“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吕向注:“中夏,中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言:“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孙犁《秀露集·戏的梦》中记载:“虽然在这些年,样板戏以独霸中夏的势焰充斥在文、音、美、剧各方面,直到目前,我还没有正式看过一出、一次。”

中是指事字,本义为中心。在甲骨文字形中,中字像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说文》对中是这样解释的:“中,和也。”《新书·属远》言:“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就地理位置而言,中有内,里面的意思。就文化来说,中在古代就有中和之气,中庸之道的意思。于是中夏代指中国,也是有理有据。

六、函夏

函夏的说法最早出自《汉书·扬雄传上》:“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后以函夏指全国。唐·王勃《拜南郊颂序》:“揖让而取文明,指麾而清函夏。” 函为象形文字,本义是舌头。《说文》记载:“函,舌也。”后来函词性发生了变化,有包含、容纳之意。《汉书·扬雄传》言:“以函夏之大汉兮。”而函夏就是包函诸夏,意指中国。

七、九牧

牧为会意字,从牛,从攴。在甲骨文字形中,表示手拿棍棒牧牛或羊,本义为放牧牲畜。《周礼·牧人》记载:“掌牧六牲。”后来牧指掌畜牧的官员或官署。再后来发展成为古代州的长官,为九州之长。《周礼·秋官·掌交》记载:“九牧之维。” 郑玄注:“九牧,九州之牧。”《礼记·曲礼下》言:“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 郑玄注:“每一州之中,天子选诸侯之贤者以为之牧也。”

九牧后来即九州,中国的代称。据《荀子·解蔽》解释:“文王监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杨倞注:“九牧,九州也。”宋·陆游《送黄文叔守福州》诗:“议论前修似,声名九牧传。”九域,九区,同九牧一样都是九州的意思。

 

  2016 年第 5 期 总第 39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9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
点击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