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器物的雅称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余振乾

器物原指尊彝之类,后为各种用具的统称。器物作为人们生活中常用之物,除了本名,偶尔的也会有雅称。

一、管城子、中书君·笔

笔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在古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唐·韩愈作寓言《毛颖传》云:“言颖居中山为蒙恬所获,献于秦皇,秦皇封之于管城,号管城子,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后以中书君、管城子为毛笔的别称。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意思是:“我被降职后,只有笔墨跟随。”宋·苏轼《自笑》亦云:“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可见,笔在古代文人墨客心中不仅是书写文字的工具,更是相伴左右的人生伴侣。于是以管城子、中书君为名也就并不奇怪了。

二、易元光·墨

墨早在三千年前就产生了。《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楫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而墨之所以为易元光,是由于易水盛产名墨,所以墨姓易。而好的黑墨泛着光泽,故名为元光。唐·文嵩《松滋侯元光传》:“易元光,燕人也,其先号青松子,颇有才干,封松滋侯。”

三、楮先生·纸

纸产生于东汉,相传于宦官蔡伦所发明。《文房四谱·纸谱》云:“楮之白,字守玄,华阴人,中常侍蔡伦搜访得之于耒阳,贡于天子。”楮,形声字,从木从者,是楮木的意思,它的皮白可以造纸。故名楮之白,亦为楮先生。

唐·韩愈《毛颖传》云:“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楮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此文将笔、墨、砚、纸拟人化,楮先生即为纸,后遂以楮先生为纸的别称。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记载:“三友不居毛后,五军仍在楮生前。”

四、石虚中、即墨侯·砚台

砚产生于春秋时期,石虚中、即墨侯都是砚台的别称。“石虚中”其实是寓言文章中以拟人手法给石砚起的姓名。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 石虚中,字居默,南越高要也。隐遁不仕,因採访遇之端溪,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 。”后用石虚中、即墨侯称砚。宋·王迈《除夜洗砚》诗:“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五、干将、莫邪·剑

相传春秋吴有干将、莫邪夫妇善于铸剑,于是楚王命夫妇铸雌雄二剑,三年乃成。干将以误期必死,于是留雄剑嘱其妻:若生男,告以剑所在。干将果然被杀。等到其子长大,得客助舍身刺杀楚王为父复仇。鲁迅的《故事新编·铸剑》即演述此故事。后亦以“干将”泛称利剑。宋·叶适《赠赵季清县丞》诗:“五月凉如秋,照夜干将白。”明·王廷陈《矫志篇》诗:“干将不试,世比铅刀。”干将莫邪代指剑,不仅仅是由于本身是宝剑,更是由于剑上所包含的忧国忧民及为民除害的思想。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六、绿绮焦尾·琴

?绿绮是汉司马相如的琴名,为梁王所赠。司马相如获此琴如获至宝。相传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如同缠绕在古树上的绿色藤蔓。焦尾中国四大名琴之一,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据《后汉书·蔡邕传》所云:“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称琴为焦桐,如今代指琴。

七、鸠杖·手杖

鸠杖是杖头刻有鸠形的拐杖,为老年人所用。鸠传说是一种不咽的鸟,象征着老人的安全。《太平御览》卷九二:“俗说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藂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正鸣其上,追者以鸟在,无人,遂得脱。后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以赐老者。” 《新唐书·玄宗纪》记载:“丁酉,宴京师侍老于含元殿庭,赐九十以上几杖,八十以上鸠杖。” 在历朝历代,还有不少关于朝廷赏赐鸠杖给予老人的事迹。

八、玉参差·竹箫

追求高雅的古代文人,音乐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器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器物,如何在生活中追求高雅成了古代文人乐此不疲的事,于是雅号应运而生。玉参差其实就是镶玉的无底排箫,另一种说法是玉笙。唐·杜牧《望少华》诗之三记载:“好伴羽人深洞去,月前秋听玉参差。” 宋·姜夔《寄田郎》诗:“翦烛屡呼金凿落,倚窗闾品玉参差。”

九、龙涎、鸡舌·香

我们经常会在小说中看见这样的描写,某一位身份尊贵的男子身上散发着龙涎香。那么龙涎到底是什么?其实它是抹香鲸病胃的分泌物。类似结石,为黄、灰乃至黑色的蜡状物质,香气持久,是极名贵的香料。宋·刘过《沁园春·美人指甲》词:“见凤鞋泥污,偎人强剔,龙涎香断,拨火轻翻。”

鸡舌是丁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需口含此香。《初学记》卷一记载:“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唐·刘禹锡《郎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而继和》亦云:“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在《天雨花》第四回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愿为鸡舌噙於口,常作灵台贮在心。”

十、仁风、便面·扇子

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太傅谢安宏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之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合坐叹其要捷。”后因以:“仁风”为扇子的代称。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器物》:“扇曰仁风。”(参阅《晋书·文苑传·袁宏》)

便面其实是用以遮面的扇状物。在古代,“礼”是每个人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衣冠不整为不礼貌,更严重的为大不敬。《汉书·张敞传》云:“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 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之沙门所持竹扇,上袤平而下圆,即古之便面也。”后称团扇、折扇为便面。宋·杨万里《诚斋荆溪集序》亦云:“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

 

  2016 年第 5 期 总第 39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9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