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表达上的缩略是汉语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尤其在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信息时代。缩略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以简驭繁”,给说写者带来表达的便利,在设计报纸标题时,有助于减少字数,便于有限篇幅的排版。如“奥数”(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运会”(大学生运动会)、“老少边穷”(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内陆边境地区和穷困地区)、“老慢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由农村户口转为非农村户口”简称为“农转非”,仅用三个字就捕捉到所要传递的主要信息(后来又出现“非转农”称说相反的情况,更是神奇)。最近网上把流行说法“躺着也中枪”缩略为“躺枪”,不可思议。
一些高校也将稍长的课程名缩称,如“马原”(马克思主义原理)、“政经”(政治经济学)、“时政”(时事政治)等。自从海峡两岸局势缓解,文化交流活跃,台湾的汉语缩略语“民调”(民意调查)、“公投”(公民投票)、“庆生”(庆贺生日)等也流入大陆,从而丰富了大陆汉语的缩略语。曾几何时,使用缩略语成为时尚,如本来音节就不多的词组却喜用缩略的形式,如“营收”(营业收入)、“版代”(版权代理)、“官网”(官方网站)、“钢伴”(钢琴伴奏)和“家暴”(家庭暴力)等。 目前颇为流行的语词组合“高端大气上档次”,使用没多久就出现缩略形式“高大上”。
缩略的形成不是无条件的,因而有不配套的情况。如美术学院可简称为“美院”,体育学院可简称为“体院”,师范学院可简称为“师院”,但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音乐学院和舞蹈学院目前没有简称。正如国家部级长官的官职中,只有“外长”(外交部长)“财长”(财长部长)和“防长”(国防部长)的简称形式,其他的官职只能用全称。留意一下,简称中跛脚的情况比比皆是。
缩略语的设计要以语言社会能理解、能还原缩略前想要表达的意思为前提。商家把“人造革”缩略为“人革”,把“跳楼价处理的鞋”缩略为“跳楼鞋”不免让消费者毛骨悚然,只能起到负面的作用。有一则相声把“自贡杀虫剂厂”简称为“自杀”,把“上海吊车厂”简称为“上吊”,就是讽刺简称不当造成指代解码上的偏差。缩略语也要避免撞车,如“南大”先后指代“南京大学”和“南昌大学”,为避免混淆,后用“南大”作为简称的南昌大学作出让步,将简称改为“昌大”。
上世纪末开始,电影界把“某导演”简称为“某导”,如“张导”“李导”。歌手大奖赛上,主持人把作为评委的滕矢初称为“滕指”,恐怕不能算首创。其他领域也争相仿效,称呼领导时通常去掉职务的后一个字,如“彭处”“王局”“赵厅”等。看起来只是减少了一个字,实际上是增加了亲昵的感觉,是人际交往中注重加强同领导关系的一种努力,妙不可言。
有的语词的别解是以转换成缩略形式为前提。如将成语“天南海北”和国名“新西兰”转换为简称形式,前者可指代大城市的“天津、南京、上海和北京”,后者可指代边远地区的“新疆、西藏和兰州”,和原来的意思形成戏剧性的对比。将“蛋白质”和“白骨精”转换为缩略形式,前者可指代具有笨蛋、白痴、神经质等特征的人,后者可指代属于白领、骨干和精英范畴的年轻人。同理,语言社会尝试将双音词“涉足”和“触电”转换为缩略形式,前者可用来指“涉及足球运动”,后者可用来指“接触电影或电视事业”。香港人诙谐地将“内在美” 别解为“内人在美国”。“马大哈”的说法源于上世纪50年代风行的相声《买猴儿》。相声中的采购员马虎成性,工作中闹出大笑话。“马大哈”是“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缩略,故而成为某种人的代名词。语言社会以前习用的“假大空”和“老大难”的说法都是缩略的产物。
缩略亦被用于戏剧的取名。如明代小说《金瓶梅》的书名就是书中与西门大官人有关的三个女性:潘金莲、李瓶儿和庞春梅三个名字的缩略。有个传统京剧剧目名为《失空斩》。该节目由三个折子戏构成,分别为剧情衔接的《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从中各取一字,便构成这组京剧节目的合称,很省事。
汉语中很多双音词是由成语缩略而来的。如“成就”由“功成名就”缩略而来,“沧桑”由“沧海桑田”缩略而来,“经济”由“经世济民”缩略而来,“株守”由“守株待兔”缩略而来,“鼎助”由“鼎力相助”缩略而来,“格致”(清朝末年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总称)由“格物致知”缩略而来,“风月”由“风花雪月”缩略而来,“韬略”缩略于成语“文韬武略”,“景仰”一词则由《诗经》中的两句诗“高山仰止,景行行至”缩略而来。
早年写过一篇《现代汉语的双意位词》(载《语文月刊》1985年7、8月合刊)。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双意位词”的概念。所分析的是,由两个同词性的远义语素组成的具有短语功能的双音节词。认为这类词最初是由两个双音节词缩略而成,如“学养”(学问+修养)、“情趣”(性情+志趣);“养育”(抚养+教育)、“调研”(调查+研究);“娇纵”(骄傲+放纵)、“刚正”(刚强+正直)。显然,这类缩略词较单意位词的表义更为丰富。我在那篇文章中写道:“一般说来,语言总是向着避繁就简、经济省力的方向发展的。汉语的特点之一,就是简洁明了。双意位词的出现,是汉语这一特点在构词上的一种反映。双意位词在不影响传统的双音化形式的前提下,扩大了单位词的词义容量,从而,可以使文章‘言简’而‘意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双意位词的出现,为使现代汉语书面语适应已经到来的讲求效率的信息时代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三十年前说的话,好像并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