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埃及“机场女人”到底是谁?
北京语言大学 [埃及]阿琪莎(Aziza)

一、“机场”突然有了个“女人”

2015年5月初,埃及媒体传了一条热新闻,网上也爆红了一段视频,标题为“SAYDAT ELMATAR”汉译是“机场女人”,说的是一位女士在机场进关时发生的事。新闻一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把社会分成两半,一半是相信的支持,另一半不相信并反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

2015年5月4 日,一位女人在机场进关之前,被警察留下了,因为警察怀疑她携带毒品,要检查她的行李。结果她反驳警察并破口大骂,还威胁警察说她要害死警察。那个女人说,她身上没有毒品,是那位警察看上她,向她动手动脚,她就这样骂警察。因此警察为了报仇就伪造她身上带毒品的事件,然后拘留她。

而观众呢,有一半是相信的,警察有时候利用自己的权利,欺负普通的老百姓,并占他们便宜;并认为这位女士勇敢地反对,应该给她点赞,支持她。另一半观众持反对这位女士的态度,并认为从视频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来她不是什么好人,她穿的、她说的、她做的一点儿都不像一个有道理的人。

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媒体几乎一致地称这个女人为“机场女人”。而读者在标题中刚看到这个词语时,一般都会想到这是指在机场工作的女人或者在机场认识或碰到的女人。看完报告以后,才知道是指因在机场跟警察闹事而被拘留的女人。字面意义和在这个事件里运用的临时意义之间的差别很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异常用法呢?本人认为这跟运用的特定语体、构成成分的特定内涵和衍生特定意义的场景这三个方面有关。

二、出生在标题中的“机场女人”

先来看新闻语体的特征:“机场女人”这个表达首先出现在新闻标题里,然后再扩散开来。显然,是新闻的语言特征催发了“机场女人”的出现。

那么新闻语言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语体特征?

不管是纸版的还是电子版的报刊都会有一定的规则,作者要按照这些规则去编写文章,才能出版。首先内容的类型要符合报刊的类型,然后文章的规格比如篇幅的长度,标题的词数,等等也要符合报刊的规定。广播新闻也不例外,它与报刊新闻的许多要求是相同的,只不过它是通过声音进行报道,所以运用的语言就更口语化了,基本上都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活泼上口的短句。这些情况影响新闻语言的语体特征,它就成为一种同时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特征的特殊语体。因此新闻的语言就要准确简明、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清晰响亮,又要具有事件性、突发性、特异性。总之,要抓眼球,要有轰动效应 。

而对读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文章的标题,它是反映文章内容的窗口,读者第一眼就看标题,然后再决定要不要继续看文章的内容。因此标题承担着提炼新闻内容、吸引读者和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有一些报刊甚至会聘用专门的编辑,唯一的任务就是给要出版的文章想好标题。总之,标题只有巧妙神秘地简缩文章的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去关注。所以像“机场女人”那样的表达是新闻标题日益增长运用的特殊表达方式。

    三、“机场”和“女人”的方方面面

    再来看“机场女人”这个表达的构成成分内涵:就拿“机场”来说,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理解:

    (1)从形式来看:“机场”就是一个地名,作为运输系统的一个机构,根据它的规模可分为“国际机场”和“国内机场”,一般是面积比较大的、风格比较先进的,到现在为止它给远途的乘客提供最快、最方便的交通方式。因此“机场女人”一般可以指在机场进关坐飞机或下飞机出关的女乘客。

    (2)从结构来看:“机场”可分为出港大厅(售票柜台、值机柜台、问询处、安检处、候机室、餐饮服务处)和进港大厅(行李提取处、问询处)。因为地点是供人活动、使用的场所,所以“机场女人”可以指出现在上述机场的任何地方的女人。

    (3)从功能来看:“机场”可以是供人运输服务的地方,也可以是人工作的地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机场女人”可以是乘客,也可以是机场里工作的(安检人员、地勤人员)或飞机上工作的(空姐、机长)等。

    以上主要是从“机场”这个角度来看“女人”,还可以从“女人”的角度来看“机场”。例如:

    (1)从性别特征上看:很多女人怕高地、会晕飞机,所以“机场女人”可以指怕去机场坐飞机的女人。

    (2)从职业来看:很多航空公司喜欢招聘面貌漂亮、身材苗条、外语好的空姐和售票的职员。所以“机场女人”可以指当空姐或跟航空行业相关工作的美女。

    (3)从受教育水平来看:机场不管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只有去远地的乘客,才去那儿坐飞机。作为一个阿拉伯女人她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和文化水平,才敢一个人大胆离开家乡坐飞机出国或去远地。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机场女人”可以指教育、文化水平高的胆子大的女人。

    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机场”和“女人”的各自的特征,然后将它们组合起来,形成新的理解。但是这样分析还是不能充分解释上述事件中对“机场女人”的理解。因为上面提到的各种理解,都基于人们对“机场”的特征和“女人”的特征的常规认知。而上述事件中的“机场女人”指“进关时跟警察吵架然后被拘留做犯罪者”这样的事件,是依靠特定语境的读解,是临时加工的结果。

    四、亮相在特殊场景中的“机场女人”

    这里来看一下衍生“机场女人”特定意义的场景。“机场女人”是两个名词组合构成的词语,而采用两个名词造一个新的表达是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的一种表义方式。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在一般的情况下),大部分名名组合的背后都隐含了一个事件,可以称为“背景事件”。那么该背景事件怎么才能在语言层面上映射出来呢?该事件通常对应着具体的动作及动作相关的成分,然而构成该表达的两个名词就充当着这个动作的不同的支配成分。

    当记者运用名名组合来表达某一条新闻的标题时,他要强调的是名名组合中作为中心语的名词和作为修饰语的名词,故意把连接名词性成分的动词压缩为零。而读者在理解名名组合时,需要把它放回原来的背景事件(场景)中,去给它找适当的连接动词,才能正确的理解。该适当的动词平时能在文章里找到。这样记者很容易就达到笔下有读者的目的。

    以“机场女人”为例,根据上述的构成成分的常规特征,它背后能隐含的几个事件可以是“在机场工作的女人” “在机场出关/进关的女人” “在机场认识/碰到的女人”。因为人们一般根据常识来重新建构名名组合的背景事件,所以还是没有上述事件的可能性。而上述这种临时的意义只能依靠特定的“场景语境”才能那样解读。在这样的过程之中作者选择一个比较凸显的成分,将该成分跟其它成分组合起来,便形成了形式简洁而又内涵丰富的特定的表达。

    五、“机场女人”的兄弟姐妹

    类似“机场女人”那样的表达,在埃及媒体语言和日常语言中特别的多。本人在考察“机场女人”事件的经过时,发现在该案子还没结束之前,又出现了一个“自由超市女孩”。说的是一个女孩在自由超市的停车场,被一个男生打了一个耳光,她说因为那个男生追她,而她不理,所以男孩打了她一个耳光。然后她就去报警了,又上电视大哭大闹,说她被欺负了,超市的摄影也可以证明。后来检查的结果反而显示是那个女孩一直在追男的,但是男的不理她,所以她为了报仇才这么做。埃及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也是一直称她为“自由超市女孩”。该结构的意义也是临时的,事情已过去,就没有人会用的。理由就是该特定场景给它添加的临时意义跟其构成词语的字面意义一点儿都不对应。

    实际上,阿拉伯语里,类似“机场女人”“自由超市女孩”的组合方式很久以来就很常见,而且它的生成能力很强。你只要对伊斯兰教的历史和文化有一点点的了解,你就会听到如“村庄之母”“悲伤之年”“大象之年”类似的表达,及其背后的事件。离我们今天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故事就在几个词语的字面后长期紧缩隐藏着。另外比较现代的例子有“聪明村庄”“平安船舶”“愤怒的星期五”“无名的士兵”“塞得港足球场”“阿拉伯国家的春天”“地铁的姑娘”“钢铁的女人”等等。

    六、不同语系的汉语和阿拉伯语能见面吗

    我来中国半年多了,发现汉语交际中也有不少类似“机场女人”的表达,其常规理解和临时场景理解是没有直接关系的。2016年在中国过年之前,我导师施春宏教授给咱们施门发了他新写的一篇文章,标题为《“巧克力女孩”和“数字北京”》,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并决定去考察一下阿拉伯语类似的表达是怎么样的。结果一看就发现阿拉伯语跟汉语在这样的临时表达生成机制和解读方式基本是相同的。因为语言毕竟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依靠人的基本认知过程去理解和表达世界。而且人凭自己生活中的认知能力,会不断地创造某些崭新的、特殊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其不断发展的交际需求,这已经是语言学界共识的道理。

    所以不管属于哪一种语系的语言,都会有一些共性之处。类似阿拉伯语“机场女人”和汉语“巧克力女孩”这只不过是汉阿语言共性的一面,说不定还会有其它的共性之处等着我们去考察和研究。

  2016 年第 5 期 总第 39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9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