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换字,通常是四字成语换一个字,成为另一条“成语”。成语换字有两大类型:语汇换字和语用换字。语汇换字是指把原成语换一个同义字使之成为原成语的同义成语,仍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并使用,词典中称“也作/亦作”条。如“德隆望重”也作“德高望重”。(《小尔雅·广诂 》:“隆,高也。”)再如“揠苗助长”也作“拔苗助长”。(《现代汉语词典·Y部》:“揠:拔。”)语用换字则是根据个人临时表达的需要,将一条原成语抽换一个字,改变原成语所指内容,用来另指特定情境和特定对象。“换字成语”对原成语往往有意义上的联想和映衬作用。这便是成语语用换字的另指用法。本文试图进一步讨论四字格成语的语用换字问题。非四字格成语语用换字和四字格成语语用换字基本相同。
一个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形音为语表形式,义为语里内容,从语表形式来看,成语所换字与被换字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小类:一、同形换字,二、谐音换字,三、异形音换字。
一、同形换字,即换同形字。指所换字与被换字的字形相同,其读音一般也相同,只是字义不同,形成一条与原成语含义迥异的“同形成语”,二者之间虽有某些联系,但其“同形成语”却是另有所指、另有所用。例如:
(1)尴尬事三:名副其实的“张冠李戴”。那年我使馆李大使奉调回国,该国副总统M君拟举行盛大宴会为大使饯行。恰巧,同期离任的还有朝鲜驻该国大使张某某。M君为节省时间,决定同时为两位大使饯行。宴会在副总统豪华的官邸举行,……然而,第二天该国外交部新闻司向媒体发布这次宴会消息时,把中国的李某大使变成了张某大使。把朝鲜的张某大使换成了李某大使,正好来了个“张冠李戴”。(徐明远《外交也遇尴尬事》,《环球》2016年第1期)
四字成语中更多的是抽换一个字。举一例:
(2)书虽薄,勘误表却得天独“厚”,学员看一眼,就翻一翻书后的表,勘误勘误。(喻一安《夜大纸贵》)
“得天独厚”原指得到上天给予的环境、条件特别优厚。例中的“得天独厚”的“厚”指勘误原表厚,“天”指天时,形势,即当时业余学习的热潮。抽换一字改变了成语原意,而成语原意却可起到联想与映衬的作用,产生幽默谐谑的表达效果。
这种“同形换字”,在相声小品中可以见到,在广告中也用得较多,大约有利于促销。例如:
周杰伦举办“无与伦比”演唱会,雅马哈电机广告“雅马哈祝您‘马’到成功”,电磁杯广告“有口皆‘杯’”,筒装挂面广告“一面之交,终身难忘”等。
二、谐音换字,即换谐音字。所换字与被换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字义不同。换字后,与原成语可有某些联系,但与原成语含义迥异,成为一条原成语的“同音近音成语”,使之另有所指,另有所用。例如:
(3)有“无动于衷”这个词,于是就有了《无动于“钟”》这幅画。(白善诚《漫画的表现手法》)
(4)至尊贡芽? 硒世之宝——来自“世界硒都”恩施原生态高山稀有微量元素富硒营养茶[标题](《长江日报》2008年12月10日)。
例(3)成语谐音换字成为漫画表现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两条成语互相映衬,使漫画更为幽默风趣且内容新颖、深刻。例(4)成语“稀世之宝”和“硒世之宝”互相联系,在原成语的联想映衬之下“硒”产生谐音双关的表达效果。
传媒和商品广告设计者也喜用成语谐音换字,以吸引大众。例如:
汉来广场九周年庆的广告“‘灯’峰造极·‘惠’动全城——买灯饰到汉来”(《长江日报》2009年9月22日),武汉首届公务员家电采购节广告“武汉国美电器五一力度提前致献——论‘公’行赏”(《长江周刊》2008年4月22日),荞麦面广告“粮缘天赐 贵在品质”,润肤露广告“叫你体无‘顽’肤”等。
三、异形音换字。即换不同形音的字,所换字与被换字形音义皆不同,换字后与原成语虽有某些联系,但其意义迥异,“换字成语”另有所指,另有所用。下面举一个周有光先生的例子,周先生今年(2016年)已经111岁了,下面讲的是夫妻日常生活的一件小事:
(5)张允和在世时,我们上下午都喝茶,……我喜欢喝咖啡,她喜欢喝好的清茶,“举杯齐眉”。我们的理论是,夫妇生活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古代夫妇“举案齐眉”,我们今天没有案了,就“举杯齐眉”。喝咖啡时大家举杯,这个小动作多少年,是一个小事情,很有用处,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稳定。这是古代传下来的,很有道理,朋友来了,我们也宣传这个道理。(周有光《我的长寿之道》,《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1月13日,摘自《文摘报》2016年1月19日)
(6)宝宝“突飞猛长”有秘诀[标题](《长江周刊》2008年4月14日)
例(5)换“案”为“杯”,下文讲“举杯”一事。周先生活用“举案齐眉”这条成语,吸收了表达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强调家庭和睦稳定。抽换一字,从成语的思想内容上加以创新,讲的也有风趣。例(6)在这篇报道中,用的是原成语“突飞猛进”:“家长应该抓住这一大好时机,让孩子的身高在春季‘突飞猛进’。”标题换“进”为“长”,以突出文章的内容,吸引读者的眼球。
这种换异形音字,多见于文艺作品,运用的例子多于“同形换字”和“谐音换字”,这大约是对换字的形音不予限制的原因。下面举10个例子,为省篇幅,只出现“换字成语”,将所换字后用方括写出被换原成语的字,再标示其出处:
不负她[众]望(谌容《献上一束夜来香》)
后[先]见之明(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一章)
局促不舒[安](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目不暇观[给](程树榛《往事如烟话书斋》)
凝[全]神贯注(欧阳山《万年春》)
入石[木]三分(贾平凹《清涧的石板》)
杀[死]有余辜(柯灵《抗战中的丰子恺先生》)
望“词”[洋]兴叹(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
纹丝不乱[动](康濯《腊梅花·亲家》)
一触即炸[发](冯德英《苦菜花》)
以上谈了成语语用换字的三个小类,下面从它们的运用特点、意义关系、语法性质等方面作个简短的小结。
这三小类的运用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创造性。表现在成语换字的内容新颖奇巧,如“举杯齐眉”,一个“杯”字画龙点睛,形式上醒目,又往往风趣幽默。第二、针对性。所换之字,为我所用,针对鲜明。选用原成语亦具有针对性,使之起到联想、映衬、双关等作用,如“硒世之宝”,“硒”是稀有微量元素,富硒茶又是“稀世之宝”。第三、临时性。应用者对原成语临时抽换一字,以满足个人表达的需要,不是社会成员固有的群体性行为,体现个人行为的临时性特征。“换字成语”依存于语境,一旦离开了这一语境,人们就不知所云或意义难以确定,如“无动于钟”“一面之交”等。个人主观制作的“换字成语”,其运用一般说来仅此一次,体现了运用的临时性。这“三性”共同表现出一个基本特征是“换字成语”和原成语表达的是不相同的两码事,虽然在形式和意义上有某些关联。
成语语用换字中的所换字与被换字的意义关系大体有4种情况:(一)意义较近。如“死/杀有余辜”。(二)意义相关。如“川/涌流不息”。(三)意义类同。如“入木/石三分”。(四)意义相反。如“先/后见之明”。总之,二者都是意义迥异,只是“异”的差别程度有所不同。意义迥异是成语语用换字的语义特征。
另外,有个别例子为了强调或对衬,换用一个同义字或近义字。我们姑且把它当作词典中的“也作条”看待。这种“个案”不影响我们对成语语用换字基本特征的认识。如把“百里挑一”说成“万里挑一”(刘烊《李莲英与西太后》第六章),以强调数量特多。类似的,几年前出版的成语词典只见收录“千里迢迢”,近年出版的成语词典也有收入“万里迢迢”的(收入词典是有条件的)。再如为对称而换同义字的:“我二儿杨广是德才并备,文武双全。”(陈萌荣《兴唐传·闹花灯》第一回)其中换“兼”为“并”,用来与“双”对称。这是极个别用例。这样的“意义相同”算作一类也可以划入“意义关系”的第五类,不过是“特殊”情况,我们把它看作“准也作条”,而“异义”则是“一般”情况,二者的性质是不相同的。
语法性质,指成语中所换字与被换字的“词性”关系,有相同和不同两类。相同的,如“案—杯”二者都是名词性的,“发—炸”二者都是动词性的;不同的,如“众—她”前者是名词性的,后者是代词性的。所换字的词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成语的语法结构。
这里讨论的“成语语用换字”是从运用成语时采取的手段而言的,换字变义,以解决临时表达的需要。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这种语言现象也可称作“成语借用”(之一种)、“仿语”(仿拟之一种)或“套用”“套语”“翻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