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说说“工作人员脱岗围观王菲被处分”?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姜文超

今天晚上跟朋友在西餐厅吃饭,等餐的时候,朋友小李掏出手机来刷朋友圈。突然她惊讶地分享最新的腾讯新闻:“工作人员脱岗围观王菲被处分”。

“嗯嗯?等会儿,王菲怎么了?被处分?”

“王菲被处分。”

“啊?啥?被处分?又有明星开车闯红灯啦?”??????????????????????????????????????????????????????????????????????????????????

“哦,不是不是,我点开仔细看了看,这个题目应该是‘王菲素颜赴房地产中心办业务,多名工作人员围观被处分’。有歧义有歧义……”朋友慢慢解释道。
? ??“工作人员脱岗围观王菲被处分”这个句子看起来挺简单,但是仔细想来也确实会有极大的引起歧义的成分。首先来看句子中的动词,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词类,动词连接主语和宾语,从语义角度上说,不同的动词与它后面所接宾语不是随意的,是有一定的约束性、选择性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汉语中的经典结构S+V+O:我吃饭、小王喝水、学生读小说,我们几乎不会说我吃水、小王吃小说、学生读水。因此动词的重要性在汉语乃至绝大多数语言中都显得格外突出。简单说了动词的重要性,我们再来说说这个句子,“工作人员脱岗围观王菲被处分”,这个仅有13个字的句子,实际可以拆分成很多个简单句:

首先我们单纯来看看“工作人员”都干了些什么?

1.工作人员脱岗。

2.工作人员围观王菲。

3.工作人员被处分。

在此之上我们继续有:

1.工作人员脱岗,工作人员被处分。

2.工作人员围观王菲,工作人员被处分。

再继续我们得到:工作人员脱岗不工作了,去围观大明星王菲,然后被处分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原来是工作人员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于是受到了处分。

然后,我们再以同样的模式来换个角度分析一下:首先把“王菲被处分”看作一个整体,得到1:

1.王菲被处分。→A

在此基础上,

2.工作人员去围观A。

3.工作人员脱岗,去围观A。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符合逻辑、符合语义的句子:王菲被处分,工作人员脱岗不工作了,去围观大明星王菲被处分的这个过程。

按照我们下划线标注出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工作人员是主语S,脱岗是V1O1,围观王菲是V2O2,“被处分?”,被处分是什么?“被处分”具体指的是谁被处分?在这里从直观上我们很难判断,我们可以说,“工作人员被处分”,可是如果理解为“王菲被处分”又有何不对吗?仿佛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听者仅凭听觉器官来判断或者读者一打眼儿看上去,距离“被处分”最近的一个主语便是“王菲”了,我们很自然地会把“王菲”看作是这个句子中的小主语。于是就成了“王菲被处分”,由于主语指代不明确导致歧义现象的发生。

其实这也不怪朋友太着急没看明白,我觉得现在部分新闻媒体不够负责任,多数情况下也许是大家无意的行为,觉得以自己的断句方式来理解这句话完全不会出现歧义,可是作为新闻媒体,是引导和推动社会舆论的领军,是不是应该在发文之前好好审察自己的报道的题目,而不是写完文章万事大吉、不仔细审读甚至仅仅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做出一些不符合事实和会引起歧义的报道。譬如在最近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晨兴舞台升降装置出现坍塌这一事件的报道中,我们就从网络上看到了太多不符合事实的情况,有媒体说“北航舞台沉降”,还有报道“北航舞台坍塌”“北航舞台倒塌”,更有甚者说“北航音乐厅发生爆炸”。这严重不符合事实的报道,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正如今天晚上我的朋友分享的“工作人员脱岗围观王菲被处分”,存在歧义。对这个标题的更正,我们可以采用最简单的不增添不删减成分,只是调整顺序的方式,即“脱岗围观王菲 工作人员被处分”,这样一来,就很巧妙地避免了歧义问题的出现,让报道更加真实有效。

 

 


  2016 年第 4 期 总第 38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7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