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么么哒”一度从出现到爆红,如今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语的一部分,成为当下一些人们热捧的一种万能表达方式,它像一种精神污染一样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类似“么么哒”这样的网络词汇为什么仗剑天涯?作为一个语言学专业的学生,我将从专业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畅谈自己的所思所想。
众所周知,“么么哒”的意思就是“亲亲”,通常作为人名的后缀,表示对一个人的钟情与喜爱,常用于对偶像或喜欢的人的亲昵称呼,比如某某么么哒。“哒”为一拟声词,“么么[mē mē]”亦为一拟声词,且其辅音为一双唇音,故其发音极其类似于嘟嘴作亲吻状时所发出的声音,用亲吻时所发出的的声音代亲吻,即用“么么哒”表亲吻之意,故“某某么么哒”便相当于“某某让我亲一下”,使用这种表达方式是为了显示亲密,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么么哒”可以理解成一种卖萌的语气词。在情侣之间常用这个词显示亲昵。现今,这个词也时常会被使用于关系较好的男女之间,作为表达暧昧或者友好的词语来使用;在关系较好的男男、女女之间也会使用,表达见到对方的喜悦;也常出现于受人帮助或者关心用于表达感激之情,比如“谢谢你,么么哒”。
从音节结构来说,“2+1”是汉语中普遍见到的韵律格式。“么么哒”是由双音重叠词“么么”与语气助词“哒”构成的一种格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又显得十分可爱。这个词的焦点在“么么”上,因此重音应放在前两个音节上,“哒”则弱读。此处“么么哒”为动词,但又“XX哒”构成的词性实际上比较广泛,有拟声词“呵呵哒”,也有表示名词的“萌萌哒”“美美哒”,表示名词含义的“哒”作为网络语言的后缀字,相当于汉字“的”的用法。其中,“XX”主要采用借代的方式,不但能抓住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且概括性极强,并具有诙谐性与娱乐性。
从认知机制分析,沈家煊提到:“语言不仅是命题意义的表现形式,还是说话人情感和态度的表现手段。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这一段话的情感、态度和立场,话语自然就带有了一定的主观性,留下了说话人印记。”沈家煊把这种现象称为语言的“主观性”,即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想法投射到认识的事物上,赋予它某种个人情感。“么么哒”就是一种极其具有主观性的表达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主观感情色彩,体现了一种热忱的情感态度。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Martinet为探讨语音变化原因而提出一种假说,即“语言的经济原则”。这种假说认为人们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节省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但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当今是一个效率至上的时代,人们无时不刻追求高效、快速。“么么哒”正好抓住人们的痛点,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互联网时代人们“趋简避繁”话语表达的追求,以简洁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人们丰富的内心情感。
另外,“么么哒”也反映了人们的求新求异心理和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精神诉求。郑元宝讨论了:“随着社会的转型,在审美取向上,传统的、崇高的、理性的心态正在被现代的、世俗的、感性的观念所代替,大众的世俗趣味渐渐地占主导地位,满足人的感官刺激为主要求,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浓厚的特殊意思适合大众的欣赏口味。”大众普遍具有求新求异的社会心理,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么么哒”就是在日系“萌文化”的影响下网友的一种新奇运用,并赋予其新鲜的含义,适用于多种平台。并且人们普遍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投射了人们对童年心境的回忆,是童年快乐生活图景的再现,是人们建立社会人际、释放社会压力、解放心灵束缚的精神诉求和文化诉求。所以,继“么么哒”之后出现各种“XX哒”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使用者的心理动机来看,国内的大部分网民是追求时尚和潮流的年轻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时尚意识,他们纷纷使用这个热门词。除了时尚意识,还有“卖萌”意识,他们认为用“么么哒”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更可爱,更生动,更年轻化。同时这也反映了受众娱乐消遣诉求。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在其中的受众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压力面前,娱乐的方式减轻了他们内心的焦躁与不安,受众也乐于用这种方式参与到群体中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同时,“么么哒”一词是流行文化的一个独特的语言符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流行文化的语言符号结构及其性质具有双重性。它一方面具有一般语言符号的特性,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其特殊的语言符号的特性。而且,对于研究流行文化来说,分析和研究其特殊的语言符号结构更具有重要意义。流行文化的语言符号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学。而“么么哒”作为流行文化的语言符号学的一个样本,对语言符号学的研究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语言是一种动态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么么哒”也被赋予了其他含义,演变成了“摸摸大”“么么扎”等此类带有低级趣味含义的词。“么么哒”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人们的脑洞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会更快速地产生更广泛地运用,进入人们的生活并对人们的生活和大众的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语言变成一种快速被消费的东西,有一些曾经非常流行的网络语言如今也不再流行了。
但我认为这种狂欢盛宴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痛点。《娱乐至死》里面有句话:“一切公共话语都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在网络时代,人们再也不是任由信息击中的靶子,也不必被击中后应声而倒,自主性得到提高。网络热词风行网络,参与者不必顾虑现实生活中权利、地位、身份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在公平平等的网络平台发表意见,在狂欢过程中获得平等感。面对话语权的获得,人们变得异常兴奋。网民通过参与造词、造句的活动,不断体验消费文化的快感,满足自己追求新奇和快乐的消费欲望。这种狂欢的娱乐方式,不管是严肃的政治还是无聊的八卦,只要网民愿意,什么都可以用来狂欢。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网民疯狂地加入娱乐的大军,轻轻点击鼠标敲击键盘,无形的子弹就可以密集地射向目标。我认为这是从“么么哒”病毒性传播折射出来的隐患,也折射出一种全民浮躁的心态。
但在这个连接的时代,网络与人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着,这样的语言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幽默,是接受新事物的一种表现。因此更多地关注网络新词,探究其流行的原因,从中发现其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同时所有事物都应理性以及平衡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