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联系一个家族文化的纽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家谱、方志、宗谱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历史脉络,祖祖辈辈的人通过祠堂来祭拜先祖,传承家风。而作为一族的家族象征,祠堂的修建可谓是处处留心。本文所探讨的祠堂主要是指用于供奉、祭祀祖先的家族式祠堂。我们将通过这篇文章,以晚清徽派建筑为例,来探索祠堂的物质形态,也包非物质形态的家族秩序、家族仪礼以及家族伦理等奥秘。
一、物质形态部分

徽州古祠堂建筑,大多为徽式民居式和徽式天井廊院式,一般为三进。第一进称仪门或大门,仪门又为明清官署、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元·高文秀《谇范叔·楔子》:“这是仪门前,且莫过去,我试看咱。”《明会典·礼部十七·官礼》:“新官到任之日……先至神庙祭祀毕,引至仪门前下马,具官服,从中道入。”《江宁府志·建置·官署》:“其制大门之内为仪门,仪门内为蒞事堂。”《红楼梦 》第三回:“邢夫人携了黛玉坐上,众老婆们放下车帘……入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第二进为享堂,《老残游记》第二回:“进了大门,正面便是铁公享堂,朝东便是一个荷池。”周立波《盖满爹》:“享堂里的地上烧着一堆丁块柴,烟焰飞腾。”享堂是宗族祭祖举行祭祀礼仪活动的重要场所,建筑规模可容纳宗族成员。第三进为寝楼,里面供奉先主牌位。先主分尊者和卑者,尊者为始祖和历代在创建宗族中有功德的祖先,供奉宗永世不迁。卑者为一般祖先。从一进仪门,二进享门到三进寝楼,一进比一进高,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象征着步步高升之意。徽派建筑的祠堂中一般会有天井。天井由上方四面屋檐构成。露出蓝天白云,外高内地,具有采光及收集雨水的作用。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古代徽商以积聚为本,希望财气不外漏,被称为“四水归堂”。井为象形文字,外象井口,中间一点表示井里有水。《易·井》:“改邑不改井”。《周礼·野庐氏》:“宿息井树”。《周礼·官人》:“为其井匽”。井如同被建设在天空上,人在井底,故名“天井”。天井较大,两边通常植楠树或等长青树种,象征宗族绵延繁盛,兴旺发达。天井两侧,建回廊,既能避雨遮阳又可摆酒席供宗族子弟会餐。回廊常常相连,能够做到下雨天不用带雨具亦能行动自如,不湿衣,非常人性化。(参考方春生《徽州古祠堂的文化解读》)
祠堂虽然有天井,回廊,但整个祠堂对外有很强的私密性,这与封建社会的特性息息相关。祠堂墙面上很少有窗户,即便有,窗户也很小。祠堂内部通过天井通风采光,内向性的空间体现了既团结又排外的特性,这与家族制度相一致。伫立在祠堂中,雕梁画栋,左右对称,厅堂,书房,绣房,厨房堂及厢房以天井空间为中心向内围合,统一对称感强烈。
二、非物质形态的家族秩序
祠堂出自于商周封建宗法制度,是各姓氏奉祀其祖先神位、举行重大仪式、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教育本族子弟的地方。初期的祠堂是建立在墓地上的。墓上的建筑就称为“堂” ,而“ 祠” 是对于祖先的一种祭祀的名词。在汉代宗祠则称为“庙祠”“食堂"和“斋祠”。汉人毛亨传日:“ 春日祠,夏日杓,秋日尝,冬日悉。”清朝文人赵翼在他的书《陔余丛考》卷二十二《祠堂》中提到:“今世士大夫家庙皆日祠堂。”苏东坡《逍遥台》诗自注云:“庄子祠堂在开元,此后或后人因其葬处为主,非漆园时制。”宗祠成为各个宗族追远报本,处理本族事物,体现伦理纲常和族人心中的主要精神标志。
徽州祭祀的过程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朱子言:“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尊卑有别,男女不同严格限制了人们在祠堂中的活动。比如天井中用石板铺设的甬道平时不让人走,祠堂中有正、侧之分,五风楼下中间的大门叫“仪门”。每座宗祠平时只开中门栏栅门和二道的侧门,只有宗族举办重大活动时,宗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才能从仪门进入,踏上甬道,走上正厅。对整座祠堂空间界定的关键是两道门槛——第一道仪门门槛以及第二道享堂和寝楼之间的那道门槛,门槛由横木或长石制成。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又有五言絶句四首,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红楼梦》第二四回:“那小红臊的转身一跑,却被门槛子绊倒。”冰心《往事·六一姊》:“又过两天,我偶然走过菩提家的厨房,看见一个八九岁的姑娘,坐在门槛上。”门槛后来引申为界限,关口。巴金《谈<望乡>》:“据说老年人对《望乡》持反对态度的多,我已经踏进了七十五岁的门槛,可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在徽派祠堂中,门槛就象征着权力与纲常的界线,将男女分隔。在宗祠中,当男人们承担一家之主的责任,享受着祭祖的权力和荣耀时,女人们根本连大门都不允许进入,在封建社会中,女性是不被重视的,在祠堂等正式场合更没有一席之地,她们的身影只可能出现在男主人背后,厨房与孩子身边。如此一来,以男权为核心的宗族权力地位和女人的卑微也就通过祠堂仪式被确认下来。
徽州是是礼义之邦,而以“三纲五常” 为天理的秩序也深深镌刻进祠堂建筑中。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泛指我国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主要道德规范。《论语·为政》:“ 周因於夏礼”。梁斌《播火记》三八:“三纲五常是维系社会的传统观念;仁、义、礼、智、信是人生哲学的根本。”清朝曾对宗祠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吏的宗祠可建厅堂五开间,台阶五级、东西两厅堂各三间、南门两重、东西设侧门。这种等级森严的宗制凸现了程朱理学的伦理纲常的理念,严格体现了“三纲五常"的特点。祠堂建筑格局主次有分,讲究正偏、内外的空间层次,体现了伦理道德的“尊卑位序” 原则。祠堂亦是宗法制度的传承,古徽州流行着“相逢不必问姓名,但问高居是何村”的诗句,可见宗祠的重要。在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后,朱熹言三世不修宗谱即为不孝。族人们以宗谱为载体,维系尊卑等级,彰善除恶,形成血脉相连的宗族体系。
? “祠堂高耸入云烟,松柏苍苍不记年”,祠堂作为以血缘纽带构建、以祭祀先祖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宗旨的家族的公共空间,里面蕴含了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保护祠堂文化,建造新时代下祠堂文明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