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古人遇见青春期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余振乾

遥远的古代,青少年们是没有电脑、手机的陪伴的。但是在孤寂的日子里,他们拥有着花一般的青春期、豆蔻、及瓜、花信……

?一、豆蔻

豆蔻比喻少女,最有名的莫过于杜牧《赠别》中以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女子。“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有红白两种,其中以红豆蔻最为娇艳美丽。红豆蔻成熟时,花蕊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清人有诗云:“结就同心芯,因标连理枝”。且此花在未盛开时异常丰满,称谓“含胎花”,以其形如怀孕之身,被喻为少女的象征。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后蜀·欧阳炯《南乡子》词:“藤杖枝头芦酒滴,铺葵蓆,豆蔻花间趖晚日。” 宋·陆游《小园春思》诗:“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 可见豆蔻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

二、舞勺之年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十三到十五岁,后来代指期间的男童。勺可不是饭勺等器皿,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相传为周公所作。勺又是一种古乐器。似笛而短小,可执之以舞。所以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如孙科《革命逸史序》(冯自由著):“年逾舞勺,即加入兴中会,亲炙总理,从事革命。

三、及笄

及笄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本义为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说文》言:“笄,簪也。”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及笄对于女孩来说相当于正式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像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朱子家礼·笄礼》:“女子许嫁,即可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封建社会的及笄礼将女性束缚在了相夫教子、三从四德的牢笼中,并未授予女性平等的政治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在如今社会,虽然成人礼的概念已然相当单薄,但对于及笄礼中封建落后部分我们要抵制,要与时代相结合。

四、志学之年

指十五岁孩童,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学一方面指专心求学。《魏书·儒林传·刁冲》:“冲免丧后便志学他方,高氏泣涕留之,冲终不止。” 唐·白行简《李娃传》:“﹝李娃﹞因令生斥弃百虑以志学,俾夜作昼,孜孜矻矻。”后来治学之年,借指十五岁。三国·魏·曹植《武帝诔》:“年在志学,谋过老成。” 在十五岁的年纪里,专心学业,潜心学习,亦是古人对于后辈的勉励。

五、束发

本义为束发,系结头发的意思。《礼记·玉藻》:“童子之节也,緇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后来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代指十五到二十岁的成童。唐·鲍溶《苦哉远行人》诗:“去时始束发,今来发已霜。” 宋·陆游《上执政书》:“某小人,生无他长,不幸束发有文字之愚,自上世遗文,先秦古书,昼读夜思,以求圣贤致意处。”

六、舞象之年

指男十五岁到二十岁。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孔颖达疏:“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后以指成童之年。明·张煌言《<奇零草>序》:“余自舞象,辄好为诗歌。” 清·钱谦益《泽州王氏节孝阡表》:“府君父殁时,纔舞象耳。”

七、及瓜(破瓜)

旧时的文人拆瓜字为八八二字,称之为女子的十六岁,故名及瓜。及瓜有任期届满的意思。齐侯在食瓜季节派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答应第二年食瓜季节派人替换他们。后遂且“瓜代”指官吏到任期满由他人接替。唐·骆宾王《晚渡天山有怀京邑》诗云:“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 清·沉涛《交翠轩笔记》:“余及瓜时,吾乡陆费春帆观察来代。”及瓜后来及瓜指女子十六岁,泛指成年。清·吴炽昌 《客窗闲话·查氏女》:“有查氏女者年已及瓜,慧中秀外,久失恃。” 清·金人瑞 《无题》诗之一:“胸无宝袜初如菽,额有燕檀正及瓜。”

八、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由于身体还未强壮,羽翼未丰,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冠礼,也是一种成人礼。所谓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说文》曰:“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据《仪礼·士冠礼》所载,冠礼在宗庙里举行行冠礼的青年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接着再加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有建立军功的资格;最后加上素冠,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具有继承权。三次加冠完成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感谢养育之恩。然后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后来带上礼物去见老师等有威望的人。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历史上对于冠礼的记载比比皆是。《汉书·叙传下》:“贾生娇娇,弱冠登朝。”刘绍棠《花街》:“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大司务的小儿子年方弱冠得了水臌,吃了一阵子败鼓皮丸,一命呜呼。”

九、花信年华

花信: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累。”花信,很美的一个词,美丽的少女初长成,隐约透露着成熟的风韵,如同花开一般,娇艳欲滴。花信年华里和恋人共赴一场春天的花事,又或者和青春订下美好的约定,都不失为浪漫美好的事。对于花信,古人也是推崇备至。宋·范成大《闻石湖海棠盛开》:“东风花信十分开,细意留连待我来。” 元·乔吉《小桃红·指镯》:“花信今春几番至。见郎时,窗前携手知心事。”

 

 

  2016 年第 4 期 总第 38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7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