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细话“红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 骆铭蕾

“红包”这个词,最近又热起来了。说起“红包”,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它有不同的反映。对于老人来说,“红包”就是指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的压岁钱;对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中年人,尤其是商人来说,“红包”带有了贿赂的色彩;而对于时尚的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轻人来说,“红包”已经被“电子化”,成为了手机微信上的一项热门功能。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在春节期间由长辈在年三十晚上0点后派给晚辈的用红纸包裹的钱,是表示把新的一年的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据传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因为当时还会用铜钱。但是到了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裹,到了现代,人们就用一些纸质的红包代替了红纸,美观又简洁。

说起红包的来源,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相传在古时候,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会被吓得哭起来,接着被摸了头的孩子们就会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其中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出一道亮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情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一般来说,只有在过春节或者遇到婚嫁、添丁、新宅、开工、生日等喜庆的事情时,我们才会看到红包的踪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包的的影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本来给予他人红包与接受他人红包的行为纯粹是出于真心实意,是希望给他人带来好运的,绝没有沾上半点交易污垢的。可是曾几何时,送礼的风气也渐渐漫开,红包所担当的角色与背后所背负的含义也逐渐变了味。从原先的庆贺春节延伸到了求助、贿赂他人,变成了人们贪污的工具之一。这些被送出的红包失去了其祝福的含义,赤裸裸地成为了贿赂他人以便使送礼者达到各种目的的手段。有些地区甚至有手术前后致送给执刀医生红包的陋习,送这种红包的目的是请医生特别照顾自家病人并且表达感谢之意。原本救死扶伤就是医生的职责所在,送这种红包只是分外之事,并非必要的。但在后来却慢慢变质为有些医生向病患强索红包,甚至有些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病人家属所送的红包,严重损害了医患关系与民风。

这种变了味的“红包”不仅存在于医病关系当中,也存在于官商当中。有些商人为了达到某些目的,或者在商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进行官商勾结。他们往往通过“送红包”的方式,堂而皇之地贿赂他人。“送红包”的行为由此增添了一层不正当的含义。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红包”也变成了贿赂他人的工具而被人们也当做消极的词语来使用,但是微信的新功能“红包”的出现拯救了这个词,给这个古老的含有美好的祝福的词语重新赋予了活力。近年来,微信推出了“红包”这一新功能,人们只需开通微信账号,往自己的微信钱包中充入一定金额的钱,就可以随时随地给朋友发电子红包了。由于微信“红包”这一功能方便、快捷、环保,所以当这个功能面世的时候,便立即受到了全国手机用户的喜爱,特别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并且出现了“抢红包”浪潮。人们往往只需在微信红包的“金额”一栏上填上一个特定的金额,然后把红包分成几份,再把它们发到微信群上,微信群的几个好友便可领取红包,红包的金额不一,拿到的金额大小纯属运气。很多时候,人们抢红包并不是真的为了电子红包里的小数金额,而是为了与远在他方的朋友们互动互动,送些祝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红包”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虽然“微信红包”的出现也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在“微信红包”流行达到顶峰的时候,人们甚至在农历春节的时候足不出户,为了抢电子红包而错过长辈给予的、带有着真挚的祝福与寄望的传统红包。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冲击。但凡事均有利弊,微信红包符合现今的潮流趋势,是现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只要适当地运用它的优点,扬长避短,那么电子红包仍然是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的。

 




  2016 年第 4 期 总第 38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7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