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热词层出不穷,可要真挑一个来写文章,又突然觉得哪个都挑不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什么都可以写,又什么都写不出来吧。
2015年12月湿冷的广州,想起词汇学的论文,又想起了这一年的种种,“生老病死”这个词就冒从脑子里冒出来。嗯,就它了。从词汇学和个人感受的角度去解析这个词,让有些许沉重的话题少些沉重,让有些专业的文章少些学术,也算是一举两得。
说到“生老病死”,中国自古就用这样一个成语去形容人的一生。
从语法上看,这是一个联合式名词。但要是把每个字都拆开来看的话就会发现,这是由4个动词构成的一个名词成语。而这个成语,则概括了人一生中的几个重大节点。更有意思的是,在我看来,这个词语里,既有“生”与“死”的反义对应,又有“老”与“病”的微妙联系。这样意思浅显的四个字合在一起,成了对人短短一生最简洁也最完美的概况。
查阅资料后发现,佛道两家对这样一个成语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佛教认为“生老病死,四苦也。”认为这是人生必须经历的八种痛苦中的四种,也称四相。而道家则认为,这不过是自然规律人之常情,不必太当回事儿。两种不同的解读,代表了两种全然不同的态度。
我想我还是更喜欢道家对于这个词的态度。
回想起这一年里,自己还真是没少跟“生老病死”打交道。可越是跟它打交道,就越是觉得人真的不能太把“生老病死”当回事儿。
它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了的宿命。对它,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接受。
可是谈何容易。
我想在这个词里,人最所乐于接受的就是“生”吧,代表着新生,代表着新生命的开始。家里的表嫂又怀孕了,整个家族都期待着这个小生命,人的降生是一场仪式,需要庄重对待。
从生下来开始,人就在不断的老去,只是人们习惯把幼童的老去叫做成长,以至于我们都忘记,成长何尝不是一种老去。我觉得“老”其实是这四个动词里最不为人所接受的词之一,尤其是对于女人而言。因为它最直接的就是作用在人的容貌上,人可以从镜中看到容貌的改变,从而认识到自身在不断地老去,然后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老去的速度已经完全超出了自己所能接受的范围。
“老”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一场灾难,感受着昔日鲜活的身体里的能量在一点一点被剥离,直至成为一个干瘪孱弱的躯体。这是我们所无能为力的。但是“老”的力量并不止于此,它真正的可怕之处是人心的老去。而心老又会成为人容颜和身体机能老去的推动器,使其进程更加迅速。
是的,人心会老,人会老,可幸运的是,人也会爱。我一直觉得人对付“老”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爱。去爱父母,去爱朋友,去爱想爱的人,去爱遇见的所有好的不好的事情,去爱自己。因为只有去爱,人才会有机会幸福不是吗?而人只有幸福,感到快乐的时候,才不会惧怕“老”对我们所做的一切。
话说“老”还有个形影不离的好友叫“病”,当人类用爱去化解“老”所带来的恐惧的时候,“病”并没有让“老”孤军奋战。以前总是觉得,“病”不像“生” “死” “老”这样,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病”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它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是三十几岁的表姐今年早些时候被查出癌症晚期,在被疾病折磨了半年多后,最终在痛疼中离世。我突然觉得,“病” 对人类而言可能不像其他三者那样的不可逃脱,可是是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的。它比起其他的三者而言,对人类的折磨程度和摧毁程度其实都更大得多。
说对抗“老”的时候说到了爱,那“病”呢?对它我们还是去爱吗?表姐和姐夫辛苦十几年终于把公司做大,彼此扶持,彼此相爱,生养了一个儿子,去年又新添了个小姑娘。难道她还不够爱吗?我去医院看她的时候,我就知道人世已留不住她。被病痛折磨却依旧乐观、心怀希望的她,一直一直都没有放弃过治疗。可是“病”并没有就此罢手,它一直折磨她直到把她送到了“死”的手上。
现在想想,觉得“病”就像个摆渡人,把从“老”手里接过的人送到“死”手上,摆渡的过程就是疾病不断折磨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留下的人,珍惜“生”,然后终有一天它也会来接我们。在那之前我们就好好“生”,好好“老”,好好去爱。
最终,“死”成为了所有事情的一个终点,同时也是一个起点,下一个轮回的起点。所有的苦痛和欢乐在这里完结,所有的人世纠葛和牵挂,所有的遗憾和欲望,都在这里重新归零,然后等待“生”的降临,重新开始又一次的尘世之旅。
“生”,“老” “病” “死” ———“生老病死”。
我说,“生老病死”它就这么点儿事儿,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