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各种场合一遍又一遍听到四肢发达、健康活泼的朋友们宣称自己是“XXX症重症患者”时,我实在忍不住想要对“症”这一医学术语的宽泛化使用一探究竟。在搜集查阅相关信息后,参照“病友”们的症状病史,我对自己进行了一番诊断,十分不幸,原来我也患有轻度“任务拖延症”和重度“晚睡强迫症”,所幸发现及时,在其变成“不治之症”(即“拖延癌”“强迫癌”)前还可对“症”下药,防“癌”于未然。
经查阅资料,“症”(zhèng)字的基本解释是通“证”,指症候;病象。如:病症、症状、症候;又如:死症(绝症。无法治好的病);险症(危险的症候);顽症(难治或久治不愈的病症)等。
人们常说,如今人们患病患癌的机率大大增加,其实不仅如此,人们患的“病”和“癌”的种类也大大增加,并且不少病症用如今发达的医学也难以解决,因此我们不妨暂且统称其为疑难杂“症”,如:
1.XXX恐惧症:
(1)密集恐惧症者慎入:男子岩洞掏上千蜘蛛引惊叫(搜狐新闻 2015年12月10日)
(2)“牙医恐惧症”有得医(凤凰网2015年12月11日)
2.XXX依赖症:
(1)多校新生向“手机依赖症”说不 争当“早起鸟”(人民网? 2015年11月10日)

(2)中国制造患路径依赖症 地方政府GDP情结是根源(和讯网2015年12月11日)
3.XXX强迫症:
(1)盲目坚持或是强迫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玉慧表示,运动强迫症是一种新的、日趋普遍的疾病(江苏广播电视台 2015年12月6日)
(2)双十二囤货当心囤积强迫症!(南方网 2015年12月12日)
4.拖延症:
(1)官员“拖延症”是惯出来的作风病(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年12月8日)
(2)大学生被拖延症拖累 起床要人叫早睡靠软件(新浪教育2013年12月14日)
5.XXX重“症”患者:
(1)“没错,我就是我,6号床的强迫症重症患者。”(微博@内涵你林神 2015年12月11日)
(2)“我要用‘抱歉,我是警察’的语气说‘抱歉,我是拖延症重症患者’。”(微博@公子真乃秒人也 2015年10月17日)
综上,我们可以对“症”字的新用法作出如下总结:新用法中,“症”一字常常是附着在某种比较消极、负面的心理感受或表现的后面,用于某种无奈的、烦恼的心情,如“强迫症”“拖延症”等。此外,新用法还可以在具体某类型的“症状”前加上具体的细分说明,构成XXX恐惧症、XXX依赖症 、XXX强迫症等,而XXX可为名词、动词,可以是某种事物或某个事情,构词自由灵活。即如果非常喜欢甚至无法抗拒地对某事物上瘾,就可以说成患有XXX依赖症,比如电脑依赖症、网络依赖症。如果总是不愿意真正开始做某件任务,就可以说患有XXX拖延症,比如做作业拖延症、交报告拖延症等等。
简而言之,如今许多人自觉地主动地给自己或他人诊断为“XXX症”患者,这些“症”其实是外界(如医学界)、他人难以发现或确定(区别于多动症、自闭症等)的,而主观内心存在的一种心理烦恼。
那么,为什么在语言生活中,这种表达如此广泛流行、甚至长期流传呢?因为,人们的心理感受与传统医学意义上的“症”其实有着相似之处,即同样地让人遭受某种程度的身心不愉悦。当人们如此说自己,反映了人们其实意识到自己或多或少地有某些难以自控的情感、行为表现,主观地把它们列为病理现象。这是人们足够关注自我的一种结果。但同时,这样的表达也反映了人们心中因焦虑而无奈、进而自我调侃的心理历程。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这种不惜说自己“有病”、自我诊断为“重症患者”的语言表达其实有着巨大的抚慰心灵的作用。正因为某些心理或情绪难以自控,因此如果把它们上升为“病症”,似乎就有了为自己开脱的理由,仿佛意味着:“你不能怪我啊,这是一种病,我也不想的。”当“拖延症”像半个医学术语般出现并流行于日常语言生活中时,标榜自己是“拖延症患者”一定程度上便能博取同情、减轻心理负担,于是这种用在自己身上的“语言暴力”竟变成了一丝丝温柔的安慰,相当于给焦虑、自责、痛苦的心灵深处注入了一剂镇静剂。
正如《众症时代》(《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2月21日)一文所言:“实际上,这些‘病症’处于某种心理障碍和真正的疾病之间。它更像是一种对于当下精神状态的精准描述。”这本来只是当下的短期的某种状态的描述,但如果长期、高频地使用这种表达,甚至给自己“XXX症患者”的定位,可能会产生自我误解,蒙蔽了理性的双眼,对认识全面客观的自我产生阻碍。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甚至有可能导致“无病变成有病、假病变成真病、小病变成大病”。人们有时刻意向癌症病人隐瞒其患有癌症的坏消息,主要原因正是防止病人因为消极心理而加重病情,反之我们也曾听说过一些癌症患者因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最终不仅延长了生命长度还升华了生命质量、创造了奇迹的故事。可见,心态的作用是无比强大的。所以,对于这些徘徊于医学疾病和心理障碍之间,难以定义和解决的疑难杂“症”,我们更应该采取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最起码做到,在日常语言生活中,不盲目跟风使用流行新词,不自我麻醉标榜自己是“重症患者”。
言而总之,在“众症”时代,治疗疑难杂“症”最有效的药方就是:一颗强大的心灵、一个理智的脑袋(24小时不间断服用,包治百病)。疑难杂“症”不可怕,早发现早治疗,祝君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