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倦喻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凌 云

不记得很久以前在哪本修辞学书上看到“倦喻”这个形象的术语,是说在语言交际中一些比喻使用久了,比喻的色彩逐渐淡化,甚而习以为常,感觉不到比喻的意味了。“倦”字让我联想起“审美疲劳”的说法。

其实,在语言交际(书面语和口语)中,作为语义符号的好些汉语语词也有类似“倦喻”的情况。如政治色彩很浓的“阶级”一词,释义为:“由于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阶级”过去还指“官职的等级”。但人们大概很少注意到,“阶级”最初和“台阶”同义。从“台阶”的语义转向目前的抽象义,显然是语言社会借助身边的具体事物比喻抽象事物所引起的词义引申。再如使用频率颇高的“水平”一词,从其释义可见其使用场合之多:“在生产、生活、政治、思想、文化、艺术、技术、业务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我们平时常会说某人“水平很高”或“很有水平”,但对“水平”一词最初的比喻往往习焉不察——其初始义是“跟水平面平行的”,自然界的水被拿来作为喻体。

“努力”一词的常用义是:“花的精力多,下的功夫大。”原始义是“把力量尽量使出来”,词义引申的思路是以动作比喻行为。反向的“懈气”“泄气”“泄劲”也属类似的情况。很多动词如“进步”“前进”“先进”“退步”“倒退”“后退”的原始义都与人的脚的动作有关;“把握”“掌握”“携手”“转手”“撑腰”“扼腕”“掣肘”的原始义则与人的手的动作有关。

还有好些常用的名词,容易忽略其与某些事物的瓜葛。如文学作品(特别是中长篇小说)加在正文前面起引导或说明作用的文字叫“楔子”。楔子是:“插在木器的榫子缝里的木片,使接榫的地方不活动。”再如,“关键”是老式建筑使用的门栓或功能类似于门栓的东西,现喻指“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或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机关”原指“控制机械运行的部分”。现喻指“办理事务的部门”。

有些动词缘于某种工艺或艺术,如“瓦解”(事物分裂、分离)。旧时制瓦,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故称之为“瓦解”。 “刻板”(呆板,没有变化),原指在“木板或金属板上刻字或画,使成为印刷用的底版”。“帮腔”(支持别人,帮他说话),原指“艺术上的一种演唱形式,台上一人主唱,多人在台后和着唱”。“亮相”(公开露面或表演;公开表示态度,亮明观点),原指为了某种艺术效果,戏剧演员上下场时或表演舞蹈时由动的身段变为短时的静止的姿势。了解语词的初始义,或许会增加词义理解的形象性。

辞书对有些词的释义径直列出目前常用的词义,无法找到源头。如《现代汉语词典》对“团结”的释义是:“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偶然间在一本书中找到“团结”的初始义:“圆圆地集结在一起。”(《贾平凹语言世界》161页,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在同一本书发现,形容词“糟糕”本指:“提取精华之后的残渣物质如酿酒剩下的渣子,散碎不堪。”(出处同上)贾平凹巧妙地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这两个词的初始义,如:

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商州又录》)

一入冬就邪法儿地冷。石块都裂了,酥如糟糕。(《太白山记》)

“提纲”一词指(写作、发言、学习、研究、讨论等)内容的要点。笔者在《辞源》上找到其初始义。杜甫有诗曰:“仓江鱼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附注曰:“纲,大绳也,持以取网。”后引申为列举大要。由《辞源》还发现,汉语中用作连词(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产生某种结局)的“结果”一词,源于佛家以种树比喻人的行为。《佛本行论》曰:“远因结远果,近因结近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无量因结无量果。”在这里,种树成为人的行为的某种隐喻。然而,这一精彩的比喻在国人的语言交际中已经成为“倦喻”。尽管如此,丝毫不影响语言符号的使用和理解。


  2016 年第 3 期 总第 37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5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