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宝宝你还好吗?
——2015年“宝宝”体流行原因探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郑甜甜

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本着流行、文明、创新的评选原则,于2015年12月15日公布了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其中,“吓死宝宝了”在热心网友们异彩纷呈的征集候选名单中脱颖而出,和其他九个流行表达一起成为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因其几乎可以成为“万能接梗金句”的“万金油”功效而获得大家的青睐。在“吓死宝宝了”的汹涌潮水的势头下,我们不由得回应:“宝宝你还好吗?”而由“吓死宝宝了”衍生而来的人称代词的创新表达——“本宝宝”“宝宝体”更是随之活跃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人们抒发内心喜怒哀乐等情感的有力语言载体。

流行起源分析

《说文解字》有云:寶,珍也。珍、寶也,二字互訓。“寶”即“宝”,意为珍宝,宝物。“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名词的解释为“珍贵的东西”。而“宝宝”则是对小孩的昵称,两个“宝”字叠用,表示珍爱的意思。而在“吓死宝宝了”和“本宝宝”中的“宝宝”在借用其基本义的同时,也和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密切关系。但对于“吓死宝宝了”流行的来源,网络上众说纷纭。以下为笔者根据网络较为流行的说法整理出来的观点。

(一)网游女主播版:

一个叫宝宝的LOL(英雄联盟)网游女主播,在主持一次抽奖环节中,让画面随机选取一个头像,大屏幕画面突然出现一个很黑的大胖子,惊讶之下冒了句“吓死宝宝了”,后经网友传播流行至今。

(二)YY歌手版:

YY歌手东方宝宝的口头禅,用来调侃装萌。而后受网友追捧而借用爆红,大多女生喜欢借用来显示自己个性张扬的“萌”属性。

(三)天线宝宝版:

在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一档幼儿节目《天线宝宝》中,主角之一的小波受到惊吓时说出的那句话的神翻译:“吓死宝宝了”。而后,网友们通过微信、微博或网络论坛等平台把天线宝宝恶搞表情和“宝宝”体相结合,创造出耳目一新的幽默诙谐效果。

(四)网络小说版:

为起点中文网2011年开始连载的小说《天下第一贱客》中“小唠”的口头禅,经广大游戏爱好者和论坛网友的广泛传播,最终在微博界发扬光大,继而影响微信界,形成“全民现象”。

此外,另有王宝强、懒羊羊等起源之说,但不管它从何处来,互联网传媒都在其产生或传播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它确确实实融入到了人们特别是网民们的生活中。

语义结构分析

(一) “吓死宝宝了”

“吓死宝宝了”的语法结构为:“动词+结果补语+宾语+了”,而整个句子是以动宾结构为框架的一个短句。这样的句子结构极具现代汉语的本土特色,是汉语土生土长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很高。类似结构的小句还有“做完作业了”“修好电视了”等等。本土的语法结构具有无可替代的亲切感,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为其广泛传播奠定了一定基础。

然而一个流行语的盛行绝不可能只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本土优势,“吓死宝宝了”亦然。现代汉语日常会话中早有“吓死xx了”的表达,而当中xx的嵌入的词语多是“我”“他”“她”等人称代词或是人名。而“吓死宝宝了”中,xx由极具萌感的“宝宝”嵌入,衬托出话语使用者像宝宝般的弱小脆弱的心灵由于受到惊吓而紧张不已、惊慌失措的神态。此时话语的接收者很容易联想到受惊吓的小宝宝脸上出现的神情。这种通过仿词替换的手法,把人们熟知的结构和另一新鲜的元素结合所产生的“陌生化”表达,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诙谐幽默的效果。

(二)“本宝宝”

词语模是具有新造词语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这种框架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模标”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模槽”指词语模中可用于替换的部分。而“本宝宝”的称谓则是套用了词语模“本xx”而产生的新词。“本xx”词族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本人”“本座”“本尊”“本宫”“本王”“本校”“本国”等等。模标“本”是用于称自己方面的指示代词,如上述示例,后多跟单音节名词,且该类自称多用于庄重正式场合。而模槽“宝宝”是双音节叠词,多用于日常生活的非正式场合,而且称呼的对象限定在年龄较小的孩童身上。而当用于庄重正式场合的单音节指示代词“本”和用于非正式场合的双音节名词“宝宝”碰撞在一起,就擦出了一种新奇的“陌生化”火花。此外,当“本宝宝”成为一种自称后,由于网络语境的影响,“本宝宝”的固有语义得到延伸,使用者的年龄限定也已被彻底打破,无论男女,无论老少,都可以平等地使用,平等地表达自身的情感,这极大地扩大了“本宝宝”的使用群体,推动了“本宝宝”的流行。

语用条件分析

陌生化的语言效果使“吓死宝宝了”赢得了一大批受众。而“宝宝”体的流行还应归根于其作为“万能接梗王”的“万金油式”语用功能,包括使用群体和使用语境的普适化。

一开始,“吓死宝宝了”表现的是女生听到骇人听闻的事情或看到令人惊悚的事物时受到惊吓的心情和表情,后来不管男女老少,所见所闻为何物何事,人们都可以用“吓死宝宝了”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各种感情。例如,对于2015年央行6次降准降息的新闻,可以用“吓死宝宝了”来表达内心的态度;对于老同学结婚的消息,可以用“吓死宝宝了”来表达自身复杂的情绪活动;对于看到自己“双十一”的网购支出率,或许本是意料之内的事,也可以用“吓死宝宝了”来表达自己悔恨“剁手”的心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再后来,“宝宝”和“本宝宝”独立单用,只要说话氛围协调,几乎在任何语境中,人们都可以用“宝宝”或“本宝宝”来称呼自己。如遇到值得开心的事情可以说“乐死宝宝了”;看到诙谐搞笑的段子可以说“笑死宝宝了”;问候他人可以说“本宝宝这厢有礼了”;有求于人可以说“本宝宝拜托了”等等。

现在,“宝宝”还可用以指称对方,以表达对对方(不论男女)的亲昵态度和珍视之情。

社会心理分析

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心理的体现和反映。流行语的迅速蹿红和流行也不例外。这当中客观的推手当属我们身处的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特点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传播冲破了时空障碍,为新词新语的产生营造了十分良好的土壤。此外,这些词的出现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某些社会心理。

(一)自我张扬的求异心理

在这个标新立异的年代,人们喜欢在表达内心不满时讨口上便宜,而且这些不满的表达亦呈现出委婉化、曲折化的趋势。如早些年“坑爹”这一不分男女老少的称呼风靡网络论坛,成为当年的十大热词。女生虽可自称“老娘”“姑奶奶”,但也对“坑爹”“吓死爹了”等词照单全收。而这种风向从“宝宝体”流行后开始逆转。现在自称“爹”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而卖萌耍宝的“吓死宝宝了”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和“爹”一样,“宝宝”的指涉对象变成了无穷大——男女老幼、高矮胖瘦皆可称为“宝宝”。陌生化的语言所营造的诙谐幽默、搞怪“求关注”的效应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其丰富而复杂的心情,迎合了大众自我个性张扬的求异心理。

(二)卖萌背后的孤独感和疏离感

“吓死宝宝了”中的“宝宝”和“本宝宝”的自称带有一种自我欣赏的“傲娇”和自我珍视的“高冷”,同时融合了二次元的萌属性,而“吓死”中略带夸张的感情色彩正是现代都市人孤独脆弱内心的另一个写照。此外,轻易被“吓死”的宝宝相比而言比“爹”戾气小得多,隐含一种“我是宝宝我最大”的自我中心心理和渴望对方宠爱关心的孤独求宠心理,故风靡一时。然而正因为“万能接梗王”的功能,我们对很多事件和事物的回复和态度基本上都是“吓死宝宝了”,又体现出主体“我”对其他客体的事件和事物之外的一种冷漠与疏离。


  2016 年第 3 期 总第 37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5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