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李昆武——“颠覆”了我对漫画的认识
云南省教育厅 李竹屏

“认识”李昆武,源于《春城晚报》的“云南十八怪”系列漫画。儿时在天津念初中,我曾跟一位叫任瞻英的老师学习画画。任老师是画油画的,因推崇“本家”清末著名画家任伯年的风格和技法,不时也以毛笔创作漫画。任老师特别强调漫画贵在“漫画语言”,说没有漫画语言的漫画毫无意义。当时我很难理解。在我的印象中,漫画就是用简单夸张手法来描绘的图画。画幅一般为A4纸大小。可当我翻阅李昆武先生赠与我的漫画册时,视觉上却有一种另类的清新感;特别是参观了李昆武先生的漫画展览后,心里竟有了一种被“震撼”的感觉。

首先在表现手段和技法上,李昆武先生的漫画虽夸张却不“简单”。即绘画形式上虽仍为夸张,但情感表现上却颇为细腻丰富。俨然一副副水墨画,使人有一种享受之情享受之感。这当是一种突破,更是一种理解、一种境界!

其次在绘画内容上,李昆武先生关注和描绘的是身边普通人群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及其生长于斯的彩云之南这块土地上的发展和变迁。这当是彩云之南的历史、彩云之南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独一无二的“这一个”。验应了那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当是李昆武漫画得以“被动”走向法国(以及世界)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还有在所用纸质和画幅的尺寸上,李昆武先生喜欢使用宣纸作漫画且画幅很大。有很多的四尺、六尺乃至大六尺之作。尤其他的《滇池沧海图》,卷长竟达18米——这在我所看到过的漫画中,是绝无仅有的。至此,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漫画的看法,对漫画有了一种质的提升认识。

我觉着用“漫画语言”,已不足以阐释李昆武老师的漫画。需用“心灵诉说”或者“倾心痴迷”这样的表述,才能够诠释其作品的内涵和灵魂,才能理解该画展的影响和效应。要不然,昆明的父老乡亲何以络绎不绝地自发前往参观?而且携家带口等候着要他的签名、和他合影留念呢?!

在浮躁空前、欲念横流的当今,已很少有人能够“不在于这个工作是大还是小”而静心去做“自己觉得舒畅的工作”。而李昆武先生却一直以淡定的心态、痴迷的追求,安乐于“做上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非常幸运的事”。而且“心情很好,没有压力”,这实在不容易。正因为从“不在于这个工作是大还是小”,心底里把“做上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视为“是非常幸运的事”,李昆武先生才“顺其自然”地到达了今天的艺术境界。

尤其,李昆武先生的这几句话——“生活是我的老师,社会是我的课堂”“感谢生活,感谢这个时代”可如清水出芙蓉一般,用以洗涤我们浮躁的心灵……

  2016 年第 3 期 总第 37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5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