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菜鸟”老师进课堂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汉语国际教育学院 郑 越

对外汉语,这是我四年本科的专业名。起初对于这个名字的理解只是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教外国人学说中国话嘛!专业名真是浅显易懂。四年,我个人认为如果在专业课上肯下一点儿功夫的话,成绩并不会很差。大学生活就在这样的想法中顺利地度过了。研究生阶段,我继续学对外汉语专业。课堂上的内容本科大多涉及过,我把专业看得越来越简单,自己也越来越松懈。

读研的第一个学期,我接受导师安排,进入留学生班级听课。导师还要求我认真写听课记录。听课活动风风火火地展开了。讲台上的教师有兼职时间不到一年的学姐,也有教学时间长达十年的专职教师。她们的课堂,有的热闹非凡,有的安静少语;有的课堂,老师、学生们配合默契十足,有的课堂,配合不尽如人意。我把每位老师讲课的特点、亮点以及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都一一记录了下来:学生理解得好就是老师方法得当,要记下,要沿用;学生反应不强烈,就是老师的方法欠妥,也要记下,引以为戒。但说心里话,一个学期的课听下来,真心觉得给留学生上课不是什么难事。这样单纯又直接的想法支撑了我研究生阶段的第一个学期,然而,在第二学期,这种想法被无情地打破了。

根据导师的安排,第二学期,我将作为留学生的练习教师出现在课堂中。导师先把重点语法点教授给学生,然后给我留一部分时间,让我带领留学生做练习。我认真看了一遍之前的听课记录,总结了听课经验,花心思做好了课件……我甚至还想象到自己站在课堂里,学生们对我设计的课堂练习,反应热烈!带着这样美好的憧憬,我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导师授课的班级……之后发生的一切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不错,我的“现实”的确很“骨感”。首先是无法克制站在讲台上、面对一个班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上课之前练习了那么多次,每次都很顺利,可是人站在讲台上,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按理说学至研究生,这样的怯场行为本不应该。更何况这也不符合我那素日里风风火火的性格。不过事实就是事实。台下的人注视着台上的我,台上的我心跳加速,双手冒汗。那真的是第一次面对那么多的留学生,黑皮肤的、白皮肤的、金发碧眼的,百般滋味也就只有自己能体会了。

学生的反应也与我之前想象的情景大相径庭。整个练习的初衷是想让留学生根据屏幕上的图片、文字以及我的语言引导,说出相关的带有结果补语的句子。初级班学生对汉语的掌握并不熟练。所以老师要放慢语速,要对引导语精挑细选。引导语中是否含有留学生未学过的词汇?如果有,理解是否会产生困难,等等。遗憾的是诸如此类的课前准备全然未在我的考虑中。我坚定地认为学生会理解图片和我的引导,顺利说出我想要的句子(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实在愚蠢)。我设计的课件也有很多有歧义的地方,学生即使能看懂,也很有可能说出与答案相差千里的句子。唉,雪上加霜啊。

果然,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课上一片措手不及。学生不理解我的引导就没有理所当然的配合,整个课堂除了压抑还是压抑。而我又生怕自己说出哪些高级词汇,让学生更加困惑,所以也不敢轻易补救。于是整个练习中,我不停地把求助目光投向导师……多数留学生也和我一样,听不懂就望着导师,期待着她的“解救”。原本二十分钟的练习被我足足拖成了半个小时,直到下课铃响还没做完。学生们不停地看手表,那一刻突然想起自己从前厌恶老师拖堂,现在,自己成了自己从前厌恶的对象,真是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总结一下我的几点体会,供同学们参考吧。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我们学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它们也还只是需要学习的一小部分。更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我们的知识构成中,专业亟需的实践经验缺口太大。

听课和上课真的不是一码事。听课,是在观察别人,用自己的眼光评论别人的课堂。而事实上,教师无论在讲台上显得多么从容,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都是展示出来的数十倍。当一名汉语老师远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

在备课时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尽量把一切突发状况都想到,将学生的问题控制在预想的范围内。对于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发出各种指令。要把握好练习的时间,不急不缓,不要忘记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要尽量调动所有同学参与练习,学生单个练习后,要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复习答案。作为教师应该把握课堂主动权。小心翼翼固然是好事,但是在课堂中更重要的是要积极主动,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教师积极,学生才能跟着积极起来。

感谢导师给我走进课堂的机会。我是年轻人,有着年轻人都有的轻狂。经历了这一次以后,我依旧有着年轻人的轻狂,只是这份轻狂开始敬畏未来的课堂。


  2016 年第 3 期 总第 37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5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