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对“以口音取人”的反思——语言教学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 赵 俐

暑假有两周需要每天送孩子去课外班学习,为了方便,也为了节省一些,我天天都打滴滴快车来回。出于对滴滴打车平台的管理以及快车司机这个群体的兴趣,在车上我一般都爱和司机聊一聊。多次打车聊天给我的印象是,这个群体的人们大多是外地人,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都很勤劳,态度也好。

这一天,我仍旧是从我所在的大学出发,到孩子学习的地方,一位司机接单之后,打通了我的电话。这是一位有明显湖南口音的司机。我在电话里明确告诉他到学校的东门接我,可是等了一阵子他也没有到达。再打电话才知道他在学校北门外等着呢。这样我只好从东门步行到北门,也就失去了用软件打车可以就近上车的方便。我因此而不太高兴。一上车,司机就诚恳道歉了,他还问,可不可以从北门进到校园接我,我说我们学校的北门不允许进车,只有西门可以。他又问,跟门卫说一说也不行吗?我的不满还没消去,听到他浓重的湖南口音谦恭地这样问,便回答了一句:“当然不行,这是大学啊,哪那么随便就能进去啊?”这话透露出我那点优越感,心中认定这样的人是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

接下来的谈话,让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真的错了。原来,这位司机也是一名大学生,90年代初从家乡中学老师的岗位上辞职下海,到北京做装修生意,因为为人老实赢得了很多机会,生意越做越大。他说:“不少人都以为做生意需要偷奸耍滑,其实,老实人是不吃亏的。”他现在出来开快车,不完全为了赚钱,只是不太愿意总是泡在麻将桌上感觉是非太多没有意思。更让我刮目的是,这位司机的孩子以高分考上了北京的名校,正在读大三,他身边的好几个朋友已经考上了麻省理工那样的世界名校。

我没有想到,和他居然谈到了那么多关于大学教育的话题。而最初,我因为他的口音重他的路线不熟他的谦卑说话,对他的印象竟然……我感到惭愧——我反对以貌取人,却以“口音”取人了!

是的,我的职业是语言方面的教师,是对语音的学习与练习、声音的优化、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教学有一定经验和方法的,我也非常希望帮助人们提升声音形象。可是,我自己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间,竟也犯下了我经常叮嘱我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不要犯的错误。学生们经常抱怨,或文学或历史等等非专业课的老师普通话不标准,话里话外充满了不屑,上课自然就不好好听了。对于学生的这种认识和态度我总是立即加以纠正和提醒。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国家倡导推广使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达到同一标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情况进行培训。”

普通话为什么要分级?因为不同的人能够达到和需要达到的水平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普通话大多数能够达到一级水平,毕业的时候大多数是一级甲等的水平,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对所有低于一级甲等水平的普通话有成见啊。根据规定,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的教师和毕业生应该达到一级或二级,只有专门教授普通话语音的教师才必须达到一级。大学老师只要不是教授语音的,二级水平也没有问题。

学生因为语音“外形”的印象而拒绝接受语言承载的内容,真是损失太大了。这让我联想到有人说的当今是“看脸”的时代,颜值成为评价一个人的最主要的标准。一些年轻人,在选择崇拜对象的时候,只要对方颜值高,就可以喜欢愿意崇拜,无论他的专业性或者职业性怎样。这样的价值标准,我想需要也终会慢慢变得更理智的。以貌取人,不足取。

学生以己专业所长比人非专业所短,未免太不合乎常理了。学习本就是选优的过程。作为学习者,善于选择吸纳各位老师之优,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明智的做法。以“口音”取人,也不足取。

尤其是我们学习语言专业的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是核心能力,学生要懂得如何与人交际。合作是最为基本的交际原则,它的下位原则还有平等、真诚、尊重等等。“以口音取人”,漠视交际内容,已经完全背离了这些原则。

在实际交际中,面对各种各样的交际对象——专业不同、行业不同、地位不同等等,我们依然要做到不自卑不自大,平等而真诚地交流,需要一颗善良、包容而理性的心。我作为懂得这些道理的老师,也还是出现了对口音明显的快车司机的小视,这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狭隘。这藏不住的优越感啊,不禁令我汗涔涔。我想,即便这位司机果真文化水平不高,那么我也不能因为他没有服务到位就以“口音形象”而小看他。他勤劳、谦和,应该得到尊重。与我相比,那位司机面对自己的失误和我的不满,能够诚挚道歉,还能平和交流,我很敬佩,值得我学习。

  2016 年第 2 期 总第 36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3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