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百姓最怕的事大概莫过于生病。汉语中的俗语“不怕生坏了命,就怕得坏了病。”“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可引为佐证。这种害怕生病的心态还派生出一些陋习,如把中药渣倒在马路上,让人践踏;借了药罐不敢急于还给物主,生怕对方觉得,你把药罐连同病一起还给了他。
恰成对比的是,人们在语言表达上却毫不忌讳地借助于“病”的喻指。如说观念错误的人有“思想病”;说情绪忽高忽低的人有“冷热病”;极度地暗恋异性朋友被称为“相思病”;看问题或处理问题简单化被称为“幼稚病”。
鲁迅先生首创了“十景病”的说法。他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写道:“我们中国的许多人,——我在此特别郑重声明:并不包括四万万同胞全部!——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而且‘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利早不在‘!’形惊叹亡国病菌之下了。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寻思一下,这么多年过去,“十景病”在国人中的症状仍不轻。
旅美华人孙观汉先生针对台湾的社会现象写过一本《中国人的“老昏病”》。这本书写到一半时,孙先生因腿浮肿住进台湾的荣民总医院,书稿也带进医院。第二天,护士一边为他量体温,一边问他:“昨天在您桌上看到了‘老昏病’这个词,回去查了医学书,但没有查到,这究竟是什么病啊?”问得的确有些滑稽。其实,孙先生造出这个病名,是喻指一种“人性的疾病”。他在书中解释道:“所谓老,是累积的岁月很久之意,所谓昏,是头脑昏庸,不分是非、黑白,不辨美丑、优劣之意。”
台湾漫画家朱德庸有本书叫《大家都有病》,嘲讽的是现时代泛滥的“城市病”,其症状五花八门,如“忧郁症、强迫症、恐惧症、上瘾症、狂买症、人格分裂症”等,都是因为精神上或思维上的缘故长期出现的反常情况。实际上,城市上班一族大都会因为工作上的高节奏、高压力和生活上物质的无限诱导引发不合常理的行为。在他的书中,有一句经典语录:“这个社会总括来说只有三种人:男人,女人,病人。”反逻辑的表述极言社会上心理和行为失范的人无处不在。汉语社会对这些现象及时作出了反映,如:“奖金病”(过于计较奖金的反常心理)、“攀比病”(不思贡献而单纯攀比收入)、“短视症”(目光短浅,追求短期效应)、“节日综合症”(因为长时间过节过于放松,造成上班慵懒的情况)。造出“四二一综合症”的“病名”,指称独生子女往往由父母二人以及父母的父母四位老人围着转,造成孩子娇生惯养的现象。把有显著的自恋倾向、心理年龄小、依赖性强的未婚女性的行为称为“公主病”,对未婚男性则称为“王子病”。
在语言社会,偏离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被称之为“病态”(也可用于指社会),犹如表达系统中“病句”“语病”的说法。汉语语词符号中,有好些与疾病有关的语词如“瘫痪、麻痹、麻木、紊乱、臃肿、疮痍、赘疣、毒瘤、畸形、症结、病根、沉痼”都被赋予了比喻义。“一般都有的缺点”被称之为“通病”。因为,人们错误怪诞的行为被归咎于大脑思维的“误操作”,故网络上取笑行为反常的人为“脑残”“脑子进水了”或是“脑子搭错了线”。总之骂别人大脑有毛病。
汉语表达中活跃着很多与疾病有关的“病名”符号。从修辞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比喻。“肠梗阻”原指肠内因异物堵塞,肠肌痉挛等引起的疾病,现被用来比喻事物的中间环节出现障碍的情况。“软骨病”原指骨质软化的疾病,现被用于比喻明哲保身的行为。再如,“白内障”原指眼球的晶状体发生浑浊现象的病症,现把它喻指政治工作上的某些顽固的偏见。“冷热病”原指疟疾,俗称“打摆子”。后比喻情绪忽高忽低的毛病。
借指。汉语中原有“眼红”一词,指“看见别人有名有利或有好的东西时非常羡慕,因而嫉妒,甚而想据为己有或取而代之”。由于方言中的“红眼”和“眼红”同义,原指急性角膜炎的“红眼病”被拿来借指“妒忌人的心理和行为”。“无兴趣病”原指由于病毒引起的对外界失去兴趣的病症,现用字面义借指对工作、学习、生活感到乏味的反常现象。“急性病”原指发病急剧,病情变化很快、症状较重的疾病,现借指不顾客观实际,急于求成的做法。“职业病”原指“由于某种劳动的性质或特殊的劳动环境而引起的疾病。”现借指由于长期做某种工作形成的与常人不同的“职业习惯”。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饰演的车间工人,下班后见到任何人衣服上的纽扣都要拧一下,夸张地表现了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机械地重复一个动作所造成的行为、动作上的惯性,可视为“职业病”最形象的注脚。
源于仿拟。如医学术语中有“恐高症”“恐水症”,由此仿拟出反映特殊心理的“恐右症”“恐富病”等新词语。再如,由“红眼病”的借指用法造出“白眼病”一词,指“瞧不起人的心理和行为”;由“远视眼”“近视眼”仿拟出“左视眼”一词,借指喜欢用极“左”的眼光看问题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