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小菁妞学话记
中国传媒大学 范丽君

学说话,学会一种语言是一个正常人自然而然掌握的一项技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一个小人儿从只会哇哇大哭到叽里呱啦说话,也就一两年时间,但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是相当曼妙神奇的。每个小人儿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语言形成发展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给早已习得语言而对之习焉不察的大人们以惊奇。让我们跟随小菁妞学话的过程,看看她会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最初的呼唤

语言学家把幼儿出生后21天到五个月的发声阶段,称之为咕咕声(Cooing)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有大量的“玩弄”声音的现象,同时具备了最初的语音模仿和“对话”意识。

大约两三个月时,小菁妞开始有了“对话”的意识,并利用语音表达自己的一些意愿,印象比较深的是她经常运用声音表达召唤。当她一个人在屋子里待一段时间后,就高一声低一声地大喊,主要是元音a,我时常回应她:“宝宝稍等一下,妈妈一会儿就来。”当她听到我说话,就消停好大一会儿,在那里老老实实呆着。如果时间长了,还没有去看她,则又开始呼喊召唤,好像在说:我不想一个人呆着,快来陪我玩吧。3个月以后,我假装和小菁妞说话时,她会很认真地啊呀啊呀地回应我,能够和我一唱一和了。

第一声妈妈

每个妈妈都会对子女喊出的第一声“妈妈”记忆深刻,我也不例外。小菁妞6个多月的时候,我得了急性肠胃炎,第一次半夜离开她去医院,回来看见奶奶抱着醒着的小菁妞在门口等着。一看到妈妈回来,她委屈地边哭边喊“妈”,发音并不准确,听起来像“恩妈”,但足以融化我这个当妈的心。自此以后,菁妞学会了叫“妈”。开始以为是无意识的,后来发现她只有对妈妈才喊,也只有想吃奶才喊。当她7个多月时,已经非常清晰地会喊“妈妈”了。此时的“妈妈”具有典型的单词句的特点,“妈妈”表示很多含义,包含想要妈妈抱、想找妈妈吃奶等多种含义。此时她逐渐地尝试在语音和语义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进行反复验证。小菁妞九、十个月的时候,忽然不怎么喊“妈”了,进入一段沉默期,为此我还有一点小小的失落。这个阶段一过,开始真正地喊起了“妈妈”。

蛋蛋

小菁妞从8个月大开始,频繁地尝试使用她的发音器官,不断地发出ba、bu、bao之类的音,小嘴不停地叨念着。偶尔也能把音和义联系在一起,典型的就是一看到把鸡蛋端出来,她嘴里会说“dada”。吃蛋羹是她每天必填的辅食,我们喂她的时候会说:我们要吃蛋蛋了。估计这句经常重复强化,所以她较早地把二者的音和义联系在一起。这个阶段,她还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发声练习,但绝大多数的时候还不能够把音义结合起来。

呀呀语交际

从出生后六个月到儿童一岁左右,儿童能够说出一批真正意义的词,语言学家把这个阶段称为呀呀语阶段(Babbling)或呀呀学语阶段。

小菁妞一岁左右,如果有大孩子抢她的玩具,她又无力要回的话,就会冲上前朝拿她玩具的小朋友伸手要玩具,并啊啊呀呀地嚷着,大意是“那是我的玩具,你要给我”之类的。有人认为在一岁之前,儿童的发音都不能看作是真正的语音,因为这时较多的是无意义的发音;有些发音能表达一定的意义,如要求、拒绝和某种情绪等,但是这种意义还不是语言的意义,而是一种宽泛的范畴意义。儿童真正的语音应是从主动说出第一个词开始。

在这个阶段,小菁妞已经能够说出少量的词,如妈妈、蛋蛋,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用无意义的发音表达自己的某种诉求。

动作行为交际

作为一个初生的个体,在不会用有声语言表达之前怎么和人沟通呢?我们会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任何一个妈妈都会准确地判断她的小宝宝想干什么?是饿了呢?还是想小解呢?是高兴呢?还是在发脾气?那么妈妈们怎么判断呢,那就是依赖宝宝们丰富的动作行为。

有学者认为,儿童在掌握有声语言之前,已经可以使用体态语(Body Language)进行交际。不要小瞧一岁左右不会说话的小人儿,经过一年的成长,他们的思维在不断地发展,虽然无法用有声语言表达一切,但已经能够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用身体动作进行简单的交际活动。

小菁妞一岁时,我和爸爸出去办事,她和奶奶在家。听奶奶说,我们走后不大一会儿,小菁妞就开始想妈妈,于是爬着去找来妈妈的裤子,拍着妈妈的裤子哭。奶奶怕她哭,就把妈妈裤子拿走,然后小菁妞就拍着妈妈的被子哭,意思是让奶奶去给她找妈妈。这时的菁妞已经会喊妈妈了,但这个阶段儿童更多地是运用直观动作思维,妈妈在眼前的时候喊妈妈,妈妈不在,她也不再说这个词。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更多地使用身体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慢慢发展发展,逐渐地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再过一段时间后,小菁妞想妈妈时,会抱着妈妈平时穿的衣服亲,一边拉着衣服给奶奶看,一边嘴里说着“妈妈、妈妈”。无法用有声语言表达诸如“想妈妈,让奶奶帮着找妈妈”之类的复杂思想,小菁妞只好通过自己的动作行为,加上学到的关键词汇“妈妈”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奶奶进行有效的交际互动。

一岁三个月时,小菁妞已经会说一定量的词,但出去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却不开口说话。有一次,小菁妞拿了一个手推飞机出去玩,小朋友悦悦很感兴趣,上来用手拿她手里的飞机,结果她牢牢抓着飞机,死活不给悦悦玩。一番观察之后,她拿着自己的小飞机走向另外一个小朋友,举起自己的小飞机给了人家,再从这个小朋友手里拿过来一个小汽车,原来她要拿她的小飞机去换玩具。这个小朋友不玩小菁妞的手推飞机,把飞机放在一边。小菁妞一看他不玩,马上把飞机也拿起来了,然后一手拿飞机,一手拿小汽车,把她的小飞机送给了悦悦。多么复杂的一串动作行为!首先,她做出了拒绝的动作行为,然后在一旁观察,从众多小朋友拿的玩具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玩具,接着用自己的玩具和别人进行交换(基本上是强行交换,不管对方同意与否)。看到自己的玩具不被接受,再把自己的玩具送给最初感兴趣的小朋友。在一旁看到这一幕的大人们都说:“小菁妞会交换玩具了。”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的已经掌握了少量的词汇,但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各自都不说话,直接用动作行为表达思想,进行交际活动。

一般认为,儿童在掌握有声语言之前,更多地运用直观动作思维,根据具体的环境做出自己的行为动作。随着对有声语言的掌握,逐渐侧重于使用逻辑思维。幼儿阶段是小朋友身体、思维、语言飞速发展的阶段,这些方面的能力在不断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们能窥见的也只是小小的一部分。

小小概括能力

由于经常接触妈妈、爸爸、奶奶,小菁妞早已学会称呼。在她一岁两个月左右的时候,还学会称呼“阿姨、叔叔”。除此之外,还学会了“猫、狗(dou)、背背(meimei)、下(下床)、走”等词。见到女性,大人会让孩子叫姐姐、阿姨或奶奶;见到男性,则会称呼哥哥、叔叔或爷爷。小孩子非常善于观察、学习和总结。我教小菁妞喊碰到的人“阿姨”,几次之后,她见到女性就称呼“阿姨”;见到男性能喊“叔叔”,从来不出错。原来需要大人督促她喊,后来她不论认识与否,见到女性就喊“阿姨”,还赢得了懂礼貌的小孩的称呼。但有时也会有一些困惑,碰到老太太,我就让她喊“奶奶”,开始她并不接受,很疑惑地看我,然后看着她自己的奶奶喊。直到稍大一些,才喊其他人为“奶奶”。叔叔、阿姨不是他生活圈中的人,她能很轻松地喊,而她一直和奶奶在一起,不能接受喊其他人“奶奶”。等更大一些,她认识到“奶奶”可以称呼年龄大的女性时,她才会主动去接受。

小菁妞会追着年轻的女性喊“阿姨”,现在中老年人打扮时尚,菁菁也喊“阿姨”,一些奶奶就会不好意思地跟她说,我是“奶奶”,菁菁也似懂非懂,下次再见,就叫“奶奶”。

小区的狗很多,各个品种的都有,每次见到,都告诉她“这是狗”。小菁妞很茫然,有一天她学会了“汪汪”(狗叫声),无论看见贵妇狗还是哈士奇,不管品种,她都称之为“汪汪”。当我们说狗的时候,她就说“汪汪”,因为狗是“汪汪”地叫,过些天也偶尔会说“狗”这个词。

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在幼儿的脑子里经过了怎样的处理,才能真正地被掌握。这也得益于幼儿概括归纳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需要语言,语言的掌握又丰富了思维的发展。

词汇爆发期

小菁妞一岁两三个月以后,词汇量快速增多,基本看得见的名词都能说出来,即使是书上看到的她也能称呼。这时候有些双音节的词会说成单音节的,如香蕉,她会说成“蕉”;老虎说成“虎”;也能够说少量的动词,如去、回、来、走、喝等。

一岁五个月时,我抱着小菁妞玩,在柜子上她看见了扑克牌,脱口而出“扑克”。我很惊讶,还是她一岁左右的时候给她玩过,最近收拾东西才把这个暂时放柜子上,她怎么能够说出来。我想应该是当初跟她玩扑克时,她已经把扑克这种事物和名称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并保存在脑子里,等到她的发音器官成熟,再次见到这个物件时,她就可以脱口而出。

每每听到她说出一个新词,一个新的表达,我的脑子里就不断浮现出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各种学说:模仿说、强化说、先天语言能力说、自然成熟说、认知说等。但没有一个学说能够给出一个完美的解释,这就是儿童学说话的神奇之处吧。

  2016 年第 1 期 总第 35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1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