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玛丽苏”是谁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刘 聪

据悉,一位名叫“玛丽苏”的女子于上世纪70年代出生于美国《星际迷航》的同人小说之中,她原本的英文名叫做“Mary Sue”,中文音译为“玛丽苏”。该小说中的女主角Mary Sue是偶然闯入这个科幻星际世界的完美女性,不仅拯救了全人类,还俘获了所有男人的心。玛丽苏虽已年过半百,但仍然风情万种、红颜依旧,从未停止过不断突破自我、拯救人类心灵的步伐,她广泛涉猎于小说、动漫、影视等多个领域,掀起一阵阵狂热浪潮。

“玛丽苏”究竟身怀何种绝技才能如此博人眼球?原来,她最初主要指的是同人文作者的自恋心态现象,他们往往借用他人原创小说中的人物进行颠覆剧情的二次创作(后来非商业性的原创小说也可称为同人文),同人文中的女主角形象一般都是完美无瑕的,即便有缺点,也一定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这种违背现实的完美生活正是作者本身为了满足自己对于高富帅、豪门、美貌、高智商、权利、地位、金钱等一系列的欲望而幻想出来的。然而随着玛丽苏文的逐渐泛滥,其内容愈显肤浅性和低龄化。这一现状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所以有了“天然雷”,就随即有了“人工雷”;有了12万人关注的“玛丽苏吧”,也就有了近3万人参与的“吐槽玛丽苏吧”。关于“玛丽苏”的两大对立阵营应运而生。例如:

(1)“五千多年前我那般死去,只为在这最美的年华里与你重逢,从此不问世事,只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生世世地在一起,不想你终究还是因我而死……瑶瑶,这五千多年来,你可曾怨过我?”(《三生三世菩提树下》 伊雪枫叶)

(2)女生发话了,又甜又糯的声音传了出来:“大家好,我叫绿萝紫雪梦妍颜.R.粉嘉蔷薇雪意,你们可以叫我雪儿或雪意公主殿下,我3岁读小学,4岁读初中,8岁时完成了所有学业,精通68种语言。”(《豆瓣小组》 2012年10月13日)

例(1)中是玛丽苏文的典型代表作,主要讲述了90后女大学生郑晓渝经历的一场场穿越时空、生死缠绵的爱恨纠葛。作者无意“雷人”的创作叫做“天然雷”,是玛丽苏文的主要特质之一;而在例(2)中不难看出,女主角拥有名字很长很粉嫩、智商无人能及、功能强大等特质,这往往是故意模仿苏文并加以夸张使文章达到更典型、更令人厌恶的效果,故意而为之的雷人作品叫“人工雷”,这种苏文被称作“伪苏”或“反苏”,一般是排斥、反对苏文的群体所作,该现象在“吐槽玛丽苏吧”中很常见。

“玛丽苏”在日本的蓬勃发展主要体现在动漫的创作中,例如:

(3)觉得日本动漫好玛丽苏啊!几乎每个日本动漫都有一集或者几集女主角都会冒出这样一句话“才不是这样呢!”(《百度知道》 2015年1月5日)

诸如此类的有关日本动漫的评价和讨论不胜枚举,日本动漫界将“玛丽苏”描画得更加有血有肉、立体丰满,它迅速风靡于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渗入到广大青少年的业余生活中。“玛丽苏”来到中国之后,在言情小说中被更加广泛地运用,例如:

(4)小说《七月与安生》推出时间较久远,又缺乏当下流行的玛丽苏元素,是否能够征服现在的年轻观众不免令人担忧。(《新闻晨报》 2015年6月29日)

(5)我统计了一下玛丽苏小说里女主角名字所用到的汉字:梦字出现了115次,殇字出现了69次,璃字出现了63次,冰字出现了61次,泪字出现了57次,爱字出现了41次……(《果壳小组》 2013年7月22日)

例(4)中明确道出了“玛丽苏”这一重要元素在当下年轻观众的视野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例(5)中这些梦幻而公主般的字眼仿佛彼此拉扯交织成一阵“苏”风吹麻了读者们的神经和感官,这是苏文里女主名字的突出特点。这阵“苏”风继续勇往直前,顺利刮进了中国的影视圈,尤其在古装剧的海洋里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例如:

(6)根据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花千骨》自播出以来,其“玛丽苏”式的剧情引发全国观众的吐槽热议。(《新闻晨报》 2015年6月29日)

都说电视剧就是生活的艺术化,生活也本就是一场戏。借此亲密关系,“玛丽苏”已经悄无声息地走出荧幕,出现在了你我的身边。例如:

(7)王雷在李小萌的毕业典礼上求婚,这情节真是活脱脱的电视剧!俊男美女羡煞玛丽苏单身汉们!(《齐鲁网》 2015年6月29日)

(8)在我们的职场上,也有着这一类“玛丽苏”:她们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认为人人都该惯着她、让着她,受不得一点委屈。(《维普网》 2014年8月9日)

例(7)中的“玛丽苏”是指生活里幻想着拥有完美爱情的单身汉们;例(8)中的“玛丽苏”则是现实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傲娇女们。实际上,我们身边的“玛丽苏”正是以上述的“幻想型”和“高傲型”两大类人群为主体而构成的。

“玛丽苏”一词在使用上格外灵活,既可作名词用,也可作形容词用,与此同时,“玛丽苏”还发展出了自己的男性伴侣,如“汤姆苏”“杰克苏”。例如:

(9)韦小宝是流行了多少年的汤姆苏,没见多少人批他。(《天涯论坛》 2011年10月4日)

“玛丽苏”一路走南闯北,是什么成为她打开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大门的金钥匙呢?首先,“玛丽苏”是科技发达时代下的产物:主要以网络信息为主要的传播渠道,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其次,它源于每个人灵魂深处的自恋情节:“玛丽苏”实际上就是作者个人的“白日梦”,在创作过程中,他将自我从平凡的现实生活里抽离出来,重塑出完美无瑕的另一个自己并代入到主角的非现实生活中,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自恋心理;而读者则以同样的心态去感受着作品中的情节,遐想着自己就是那个幸运的主角。追求完美、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所以“玛丽苏”和常人不切实际的幻想之间没有代沟,只有从心底撞击出的强烈共鸣。再次,它是人们针对残酷现实的自我补偿:没有浪漫爱情的人才会为作品里的虚幻幸福而尖叫,失去稳定工作、生活艰辛的人才会为巨额财富而垂涎。在竞争日趋激烈、压力与日俱增的当下,“玛丽苏”成为现实与幻想相冲突的产物,人们把它当作生活的避难所、痛苦的倾诉者,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在现实中苦苦追寻却不曾拥有的一切想象和无尽安慰。最后,它使得人们享受到感官、甚至是性的愉悦感:读者和观众才是一个作品的最终完成者,他们在结合自我阅历的基础上将文字、图画等作品内容转化为脑海中的鲜活形象,并投入其中享受着爱情、物质、虚荣等给自己带来的感官刺激,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放松。

然而,“玛丽苏”一旦过度,就会暴露出某些弊端。第一,作品中广泛存在色情的内容和及时行乐的思想,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第二,其相关创作逐步趋向于寻求感官刺激而愈显肤浅、低俗,不利于文化的发展;第三,读者容易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盲目地自我代入,从而形成消极避世、不愿面对现实的封闭心理,缺乏正能量,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由此可见,“玛丽苏”也并非完美,只有与其交往适度,才能瞥见美好、忘却烦恼;如若过于投入,恐怕你自己就快要成为存在于现实当中的“玛丽苏”啦。

  2016 年第 1 期 总第 35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1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