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膺”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解释为:“(道理、格言等)牢牢记在心里;衷心信服”。《说文解字》中解释“膺”为:“膺,匈也。从肉,雁声”。“服膺”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朱熹《四书集注》:“服,犹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
“服膺”一词为书面用语,较为难以理解,在语言生活中经常会出现错误的使用现象。
①几个和镖局做过多笔大买卖的老顾客,也仅能说出镖局乃是由五个人共同统御,而他们又服膺于一个神秘的主事者。
②我国古代的音韵学和训诂学都服膺于解经,是经学的附庸……(俞莹,《语言研究成果》,《读书》,1990年第2期)
上述例子中的“服膺”后都加上了介词“于”,引出作者的说明对象。仅从句子中看“服膺于”意为“服从于”,但是“服膺”一词没有“服从”的意思。由于对“膺”字的不理解造成了对“服膺”一词的误用。
在搜集材料中笔者发现一些文章题目中使用“服膺”一词时也存在误用的情况。如:郑杰《学校必须服膺于教育永恒之使命——来自一所公办学校的真实声音》、姜嘉锋《让关系服膺于社会规则》。
语言的使用需建立在准确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之上,正确使用适当语体的词语能够增强语句的表达能力,恰当的表达作者的情感。
①……即凡是服膺儒家学说,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理想和接续儒家道统,并对儒家理论确有新的阐释和发展者,都可以泛称为新儒家。(《人民日报》1998年)
②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张学良宣布“易帜”,服膺“三民主义”,中国南北宣告“统一”。 上例中就正确运用“服膺”一词,切合整个文段的书面化表达。
“服膺”一词在语言生活中的误用现象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需要在准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恰当地表达句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