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谈“吃的什么”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张 舒

朋友请吃饭,征询意见时,经常问,“吃什么”;吃完饭归来,他人常问,“吃的什么”。“吃什么”和“吃的什么”,仅有一字之差。“吃的什么”,我们通常认为“的”是结构助词。“吃的什么”会被认为是“吃的饭是什么”的省略形式。可凭语感,在已经完成的动作这一语境下,我们亦能接受“吃了什么”。难道仅仅因为“的”是结构助词,我们就据此认为“吃的什么”是“吃的饭是什么”的省略形式吗?仅仅因为“了”是动态助词,“的”是结构助词,就认为“吃的什么”和“吃了什么”完全不同吗?可在现实生活之中,人们往往认为两个句子基本一致,并无大的差别。

暂且认定,“吃的什么”是“吃的饭是什么”的省略形式。但理解为,“什么”是“吃”的宾语,“的”是缀余成分,理论上似乎可以行得通。但现实情况中,并非如此,“的”不能省略,省略后语义会发生变化。

“吃的什么”和“吃什么”所作用的语境迥异。“吃的什么”,如上所述,一般用于事情已经过去的语境中;而“吃什么”没有此限制。同理,“他请的客”和“他请客”所作用的语境也不同。“他请的客”中“的”作何解释?“请的”解释为“的字短语”稍有些欠妥。此外,“他请的客”一般只用于已经发生过的语境中;而“他请客”没有此限制。此外,“他请我吃的饭”和“他请我吃饭”所作用的语境依然不同。“他请我吃的饭”和“他请我吃饭”均是兼语句。“我吃的饭”和“我吃饭”又有何异?“的”解释为结构助词,依旧牵强。“他请我吃的饭”一般也用于已经发生的语境中,“他请我吃饭”则无此局限。

马真(200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中指出:“从某个角度来说,助词是汉语词类划分中剩余词的收容所。助词的个性往往大于共性。对于助词,需要一个个地研究。”而学界目前对“的”的解释,主要限于结构助词“的1”和语气词“的2”。以上例句中,可以排除是语气词“的2”的使用情况,但据此认定为“结构助词”似乎有点牵强。

“吃的什么”“他请的客”“他请我吃的饭”,三个例句,都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完成或实现,行为动作都属于过去已然态。但是否可以据此认为,“的”是动态助词,类似于“了”?

吕叔湘(1979)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在某些动词和宾语中间加‘的’,强调已经发生的动作的主语、宾语、时间、地点、方式等”。“他请的客”和“他请了客”,“他请我吃的饭”和“他请我吃了饭”,“的、了”相差迥异,“的”的确是强调已经发生的动作的主语、宾语等。

但“吃的什么”和“吃了什么”,“喝的什么”和“喝了什么”,如果用于已经发生的动作行为这一语境中,语义相差似乎不大,“的”似乎并未起到强调的作用;但,“吃的什么”“喝的什么”还可以用于正在进行的动作状态这一语境中,此语境确实强调动作的宾语,但并非已经完成的动作行为,而是正在持续进行的动作状态。同理,问一名在校学生,“你学的什么”,“学”的动作并未完成,而是正在进行的动作状态;但如果问一名已经毕业的学生,“你学的什么”的确是强调已经发生的动作的主宾语等。

因此,某些句子的动词和宾语之间所加“的”,并不是缀余成分,而是必有成分。某些语境下,“的”“了”不可互换,“的”强调已发生动作的主宾语等;某些语境下,“的”“了”互换后,并无大异。“吃的什么”一类句子,如果无语境出现,甚至会有歧义,一是强调已发生动作的主宾语,一是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行为。此外,亦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类句子是某类句子的省略形式。

“吃的什么”中“的”是否为简单的结构助词?暂且不敢妄下结论,亦须反复推敲,三思其用。

 

  2016 年第 4 期 总第 38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7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