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中国语言生活》和普及——语言学笔记
于根元

《中国语言生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普及性。几年来我们在《中国语言生活》普及方面有几点体会或粗浅的认识。

一、《中国语言生活》的文章在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方面有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

我们一般认为,普及就是用人们喜欢的形式作为载体把有关的专家们已经熟悉的知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过去说:让外行人看得懂,让内行人觉得你没有说错话。

这里有这样几个问题。外行人也是你心目中定下的那一部分外行人,远不是很多外行人。我们也没有责任让很多外行人都懂。其实懂与不懂都是分层次的,让外行人懂也仅仅是语言形式上要求让外行人看得懂,就是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不要太长,少用或者几乎不用语言学专业术语或者符号。我们都感到语言学术论文难以普及,原因之一是太长、语言学专用的术语和符号太多。有的大专家都说某某的文章我看不懂。有的专业人士也说不只是我们看不懂,原来连这一行的大专家也看不懂。有的大专家还说某某杂志这一期太难看了。

不久前有人想了掺沙子的办法,就是觉得有的搞媒体的人文笔比较活,但是缺少语言学知识,让语言学知识比较多的人提供材料,让搞媒体文笔又比较活的人来写。结果真搞出来了,可是据说效果也不见得好。例如,人家要单挑那个搞媒体的人来辩论语言学,那个人就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了。单挑提供语言学知识的那个人来辩论,那个人口才又不好,说不过人家。搞语言学的人里有许多人表达不够好,这也是个问题。

我们从来稿中发现,有的人语言表达花里胡哨,内容是老一套、人家说烂了的,我们觉得那样的文章使人觉得庸俗。
可见得,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又不断磨合的。

内行人只是觉得你没有说错话是远远不够的。内行人也应该从你这里学习到一些什么。

二、《中国语言生活》努力做到从内容到形式都注意朴实。

《语言文字应用》说是提高,《中国语言生活》说是普及,《中国语文》说是两者结合。究竟谁是提高谁是普及谁是两者结合呢?提高或者普及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提法大体上是个说法,是个旗号。不同的刊物,提高跟提高不一样,普及跟普及不一样。

《中国语言生活》指导思想的大气、稳当、敏感、亲和力是个整体。现在说说亲和力。亲和力就是语言表达的本来面目。语言是用来交际的,主要不是用来自说自话的、居高临下训斥人的。这样,话才能说到人家的心里去。这些基本的东西,我们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可是经常忘掉。我们有的人在大会上批判这个批判那个,都怪有的语言不好,要纯洁语言,我有时候忍不住要问问“语言是什么”这样最基本的问题。

我们的古人大体上是知道语言表达要有亲和力的。我们强调语言表达的亲和力,一定程度上还是回归自然。

我们再来说说大气。也就是要有创造性。我们都很重视学术性,其实什么是学术呢?学术是创造性。创造性又是什么呢?我们只是说说而已,其实有多少创造性,说白了,我们都在做普及工作,只是层次不同罢了。有的做得比较好,也说是有了创造性,其实他怎么知道别人不懂或者别人没有说过?我们姑且就这么说是有了创造性吧。我们有的人不是创造性说成创造性,有的人则明明是创造性却不敢说。前人有了创造,那是根据彼时彼地的理论或者语言事实创造出来的,你今天要突破他很多可不容易,你今天根据此时此地的理论或者语言事实一点也不突破他也不可能。

我们今天要问一问什么是学术?一般板着脸说就是而比较自然地说就不是?我们古人或者前人用自然的语言写的很生动又有新见的文章我们今天不能说他没有学术性吧?我们主要还是看实质。我们《中国语言生活》上发的文章略加改动或不加改动在大型纸质学术刊物上再次发表的并不少。

还有,语言不是越明白易懂就越好。明白了,好懂了,他不爱看,也不容易记住。外国有个理论叫陌生化,中国叫新颖化。就是你得来点新鲜的,我一点也不懂,那太过了,不好,我想一想明白了,觉得那才有意思,爱看,也容易记住。新颖化不仅仅是形式问题,还是个内容问题。内容也得新颖化。内容老一套,形式上再花哨,一般人还是不爱看。

这个内容和形式还不完全是酒和酒瓶的关系,内容不一样了,形式上也会有一些不一样。形式不一样的,内容也要有一些不一样。我们细细地看,会发现不一样。

三、《中国语言生活》主张会写生动的文章更重要。

《中国语言生活》主张最好有两支笔,既会写生动形象通俗的语言文章,又会写能在语言学术纸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但是首先是要会写生动形象通俗的语言文章。我们觉得把生动形象通俗的而有内涵的语言文章改成能在语言学术纸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是特别难的。有的学者要写好生动形象通俗的而有内涵的语言文章很不容易。我要有个学者帮我组织一些文章,他说你们不是核心刊物之类的发了不算会有些困难。我回答说,没准有人要来闯一闯呢,我们的刊物又不比有些刊物差。他回答说:你所言极是。中国还是个有写好生动形象通俗的而有内涵的语言文章的传统,我们一开始把不少来稿退回去请他修改,改了几次就改好了,后来有些作者篇篇都好用。

我们发现有的研究生的发表的或者装成册的论文还是有些普遍性的问题。

四、《中国语言生活》主张语言学者是多面手。

语言里分应用、本体和理论,各个部分相互区分又互相联系又各自分成许多门类,语言又是渗透到许多方面的,我们的语言学者不能就语言说语言,那样也说不好。《中国语言生活》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大语言”。

我们说的大语言,就是指语言的方方面面。

大语言,实际上也是选优,是更加切合实际。它是综合观和分析观的结合,整体观和部分观的结合,宏观、中观、微观的结合,交叉观和区别观的结合。但是它也是有针对性的,当前比较多地关注综合、整体、宏观和交叉。事实往往不是分割的、拼合的、划一的、纯而又纯的,但是我们的认识有时候会这样。大语言,是视野开阔,关注到交叉、联系和区别,关注到语言的本体和使用,关注到分层次的方方面面的人——使用者、教学者、工作者、研究者。说中国的许多应用语言学者是兼搞语言本体研究的,还有中国的传统是语言和文学不分家,文史又不分家,语言学起初又从属于哲学,所以,中国搞大语言可能有便利的条件。所谓语言信息,也应该是大语言信息。

如果不在整体的背景下面谈部分,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有片面性。

我们的研究当然应该有重点,但是重点不等于一点,重点也是会变化的。大语言要包容,要尊重各个有益的方面。不要一会儿以为这样的研究将要没有饭吃了,一会儿以为那样的研究将要没有饭吃了。我们尊重那些在清苦中坚持有益的研究的人。我们也希望都在认识到大的需要的情况下做好自己的研究。统观全局的人当然是需要的。越是统观全局的人越不会轻视一时或者长期不是重点的但是有益的研究的。

还有一点,是内行领导内行呢,内行领导外行呢,外行领导内行呢,外行领导外行呢?内行外行都是相对的,其中还有几乎是半的各种程度不同。这可能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有一个情况也是分层次的:层次不同的“自娱自乐、自娱人不乐、自不娱人乐、自不乐人也不乐”。“自娱自乐”也不一定是层次低,也不一定是不好的事。还有一个是沉默的大多数,或者是没有公开表态的大多数,你怎么知道这个大多数的态度,这是极其重要的。

涉及方法问题。这要考虑到你对研究对象的认识的变化。我觉得,搞大语言,主要不是细化,主要是找结合点。这个结合点是人。领域语言是人在不同领域里面使用的语言。方法主要是浑沌的方法。我喜欢东拉西扯而有个大概的中心,唯中心不好,没有中心不好;唯东拉西扯不好,没有东拉西扯也不好。中心也是相对的,也可以是许多人,星系有许许多多,又组成一个大极了的宇宙。

我们要照顾到方方面的人,怎么办?这里也涉及方法的问题。我基本上采取两种方法。

一种是找结合点或者结合部。很多事情有结合点或者结合部的,或者可以说是契合点、契合部。语言学的大的结合点是文史,再往上是哲学。哲学太重要了。本体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有很多结合部,交际理论是本体语言学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理论的结合部,但是分属于不同部分有许多不同。“实事求是”是务实和创新的结合部。有的不同语言现象有交叉点,这交叉点的研究最难也最有用。对很多方面的人做语言文字工作,也要考虑找结合点或者结合部。

还有一种是这样的,我们发出的电波常常是动态扫描的,常常有一定的幅度。水平低和水平高的人、内行人和外行人尽可能都照顾到。

五、《中国语言生活》主张服务的观念。

一是《中国语言生活》不炫耀自己的稿子百里挑一千里挑一,那样可能浪费资源。我们稿子的采用率非常高,但是修改率也非常高。一般注意常识性、政治性和学术方向性问题。涉及基本观点问题,一般都跟作者联系。修改也是一般性的小改。我们编者实际上是在做许多教学工作,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我们改得很少但是一般又改得比较好。作者有什么特殊情况了,跟我们说一下,合理的情况下我们会照办。因为我们主张读者、作者、记者、编者都是朋友。所以,我们处理稿子一般都比较快,一般一两天就答复了。

二是推出了一批作者。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们《中国语言生活》有个要目,在封面上推出几篇文章,我们一般都推出需要推出的文章,有时候把更好的但是不一定要推出的文章往后压了。

三是编辑的理念还同时是组织队伍。有人说:办刊物只看文章不看人。现在有些匿名送审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认为:办刊物要交流成果,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还要看人,文章是人写的,人很重要。有一些作者不来稿子了,但是我们相信他一定受了《中国语言生活》的重要影响,他还会影响许多人和许多方面。

六、《中国语言生活》认为编者很重要。

不是说《中国语言生活》的现有的编者就合格了。但是《中国语言生活》认为编者尤其是主编、副主编很重要。一个刊物的特色往往取决于此。为什么有的刊物换了主编、副主编就不一样了,原因可能也在于此。我们希望主编、副主编是这样的人:

一是多面手。希望别人这样,主编、副主编应该这样。

二是快手,文章有一定的质量。稿子多了,自己的放下,稿子少了,自己的随时补上。

三是会修改。

四是比较靠谱。这是刊物的性质决定的。

五是有比较多的比较靠谱的朋友。

六是会考虑很多、考虑得比较远,会组织好几期的稿子。

七是也会培养新手,随时准备交班。

 



  2016 年第 4 期 总第 38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7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