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网络,“XX婊”等词广泛流行于公共话语空间,如奶茶婊、鸡汤婊、心机婊、圣母婊……这类词的广泛使用引起社会思考,积极面是目前公众话语表达权利得到了愈来愈充分得行使,表达自己的方式、途径更加广泛;但消极面则是它不禁引起我们对公众文化空间的担忧,长期生活在充斥着这些词的语言空间,必然会对个人身心造成严重的污染。
在这类广泛使用的词汇中,以“绿茶婊”一词最具代表性。它由象征清纯、高尚、优雅的“绿茶”和意味着污浊、肮脏、低俗的“婊”组合而成,一正一反的矛盾组合,正好表达了对针对人群的极大嘲讽和轻蔑。要说到它开始被大众使用,就不得不提到发生于2013年4月的海天盛筵事件,众多嫩模参与,后有某女星陪睡3天获60万元的传言,于是外表清秀却通过出卖肉体谋取金钱的嫩模、明星等年轻女性就被称作“绿茶婊”。
由此,“绿茶婊”很快在网络中传开,“XX婊”也被广泛应用开来,网友们生造了与“绿茶婊”类似的一系列词汇,奶茶婊、酱油婊、蜜糖婊、红茶婊、地沟油婊、咖啡婊、茶水婊、龙井婊、羊杂汤婊、普洱婊……一般是饮品名词和“婊”字结合,划分不同的特征,部分是由某些特征词和婊组合成的,如心机婊、道德婊、圣母婊等。
女性的被“泛污名化”
绝大多数的“XX婊”都是用于评价年轻女性,极少数用于男性身上。使用“XX婊”来评价特定女性群体的生活方式或行为风格。“绿茶婊”等都是指面容姣好,穿着优雅,看上去“人畜无害”,令人赏心悦目,实际上却是品行不堪,为大众所耻。但事实如何,辱骂者根本没有调查验证过,只是把这个群体,以及与之沾边的女性群体都拉入了“XX婊”的行列,对女性的泛污名化。
根据字典解释,“婊”古代指以卖艺为生的女性(妓女),现用于骂人。不单字使用,多用于“婊子”,即妓女。英语中的Bitch除了是指放荡的女性,还有“母狗”的意思,在英语文化中是侮辱程度最高的污词。而和Bitch对应的是“婊”,在汉语文化中,“婊”无疑也是侮辱程度相当高的一个字,但今天却被频繁使用着。它多用于辱骂女性,而且相较于古代,这个字的语义明显已经泛化,早已不论被辱骂者是不是妓女了。
无论如何,随意把看不顺眼的女性归为“XX婊”,并且广泛在网络空间传播,无疑是赤裸裸的侮辱人格的体现。沈睿写到:“……据曹保印先生的CAOTV上批评,原来一大堆的脏词突然如毒蘑菇似地出现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公共话语里,诸如‘爆炒黑木耳、绿茶婊、朝阳婊、脏蜜、外围女、淫趴、俄罗斯轮盘……’之类的。曹保印先生很尖锐指出这些词语表达了我们这个社会对妇女的态度:‘表面上尊重女性,实际上呢,女性只是发泄欲望的工具,而不是值得尊重的人。’”(沈睿《脏词、厌女症与女人的呐喊》)
社会信任机制的失衡
就“绿茶婊”来说,这类女性逾越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竞争优势,这使得遵守社会竞争规则和道德规范,社会回馈却缓慢的人们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于是便采用道德谴责和污名化的方式来“报复”这些心安理得的女性。
但是,随着这一词的广泛传播,激起了越来越多人的“仇恨”心理,它被用于谴责所有与“绿茶婊”一样具备遭人不满特质的女性,而且只要是年纪轻轻但却拥有极大的经济、社会资源的女性,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男性又有来往的经历,那她极有可能被视作“绿茶婊”。再者,当对某些人不了解或者有偏见时,或者她有一点表现不合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时,她们也可能会被挂上“XX婊”标签。
问题在于,人们已经不相信他人的正直性和正当地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在看似与实际不太相符的现象发生的时候,不信任感总使他们偏见地把对方丑化、污化, 一方面是为了竭力平衡自己“落差”的心理,另一方面却是不分青红皂白和客观事实的曲解、误判。
固化的观念和男权社会
社会大众都抱着中国传统的妇女道德观来评价女性,其中包含着不少对女性的规范束缚,未婚女性必须坚守贞操,不能有如男性般的权力欲、金钱欲等,“不良”的女性就会被毫不留情的大加指责。显然,“绿茶婊”与中国传统观念对于女性的期待相冲突了,她们的“不良”为社会诟病,她们对金钱、权力的原欲被视为“十恶不赦”,她们具有进攻性、怀有恶意、善于伪装、有操纵欲、引起惊慌、有野心,这些使“绿茶婊”,相较于其他女性,构成了对传统观念社会的冲击。
“绿茶婊”除了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公众的仇富意识,权力机关运作以及广大公众无意识的歧视女性意识” 之外,同时,它的广泛使用还暗示了目前的中国社会仍是男权极盛,不少女性选择以体貌交涉的方式去获得男性手中的金钱、权力、地位或其他社会资源。
在这一过程中,男性的地位是高于女性的,他们掌握着更丰富、更权威的社会资源,他们是被讨好和服务的,而女性是依附他们而存在的,她们看上去清纯而无辜,使男性产生保护欲,从而产生强烈的存在感。女性是被消费、被支配的,双方的存在状态构成对男权的膜拜,对资源、金钱、权力的本位思想再度强化,助长男权主导社会的思想。
语言暴力与性别歧视
“绿茶婊”是通过社会舆论的方式使用的性别暴力,它呈现了当下语言恶毒的社会状态。被蔑称的女性群体可能不但要承受被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男性的“消费”,还得接受网络空间的社会舆论攻击的暴力。
Jo Freeman的The BITCH Manifesto,被译成《婊子宣言》,里面提到了用Bitch羞辱女人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毁损方式,这种方式是男人发明并被女人所采纳的。”而这里的“绿茶婊”及其一系列的衍生词,和“婊子”一样,也是贬低女性的杀伤力极大的蔑称,他们攻击女性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理特征。
和其他的更为下流野蛮的网络用语一样,“XX婊”表达出来的多是侮辱,而且还有性别歧视的意味。不仅是男性,更多的是女性使用“XX婊”来批判指责某些女性,而且这种语言暴力的对象往往是泛化的,只要某位女性与 “XX婊”的特征沾边,这顶帽子就会被戴在她的头上。使用“XX婊”的女性不但没有自觉维护女性自身尊严,反而缺少认知,或囿于成见,或跟风造势,用这些歧视、侮辱女性的言语对其他女性“大放厥词”,给受攻击的女性带来更深的绝望和无奈:在男权社会的孤立无援感。
如今,“绿茶婊”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了,凡是被认为“表面清纯,内心放荡”的女性都可能被称为“绿茶婊”,但是其实未必就是正确的认知,但是她们得承受社会舆论给的语言暴力的压迫。这不但丑化了女性形象,而且女性的身心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XX婊”对女性造成了心理伤害,而不只是被攻击的女性,同时,社会文明风气也受到严重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