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从“女先生”说起
中国传媒大学 许 晖

在当下的语言交际中,最普遍和最常见的应用于成年男性和女性的社交称谓语大概是“先生”和“女士”了。我们经常能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听到诸如“XX先生/XX女士”或是“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等等。

然而近日,笔者看到一条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写给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贺信的新闻,贺信写道:

诺贝尔奖是所有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屠呦呦先生获此殊荣,既是对屠先生个人学术成就的褒奖,也是“523”项目攻关组全体工作者的荣耀,更是对中国生物医学界的鼓舞和鞭策。

如果不是之前对屠呦呦本人有一定了解,第一次看这个新闻的人大概会误把被称为“先生”的屠呦呦当作男性,从而闹了笑话。很多人会不解:为什么要违背屠呦呦是女性的事实而称呼她为“先生”?其实,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将宋庆龄称“宋庆龄先生”,称冰心为“冰心先生”等类似的将女性称作“先生”的用语情况。

一 何为“先生”?

历史上,“先生”一词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它最早出现在《诗经》中。

(1)《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2)《尔雅?释亲》云:“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3)朱熹《集传》:“先生,首生也。”

所以从上述三句中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先生”最初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先生者为先生,后生者为后生,“先生”的本义简练直白,即表示生育的前后关系,并无性别之分。

(4)《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
(5)《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6)《孟子?离娄》:“乐正子见孟子……曰:先生何为出此言?”
(7)《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8)《烈女传?楚于陵妻》:“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4)句中有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先生,谓父兄。”此时“先生”一词已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5)句中有郑玄注曰:“先生,老人教学者。”“先生”一词已有师长的含义。(6)句中有注曰:“鲁人乐正克,孟子弟子也”,所以弟子称老师为先生。(7)句中同样有孔颖达疏:“先生,师也。”(8)句中女子称自己的夫君为“先生”。所以对“先生”作为称谓的解释最早是指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就直接被用指文人、老师或是女子的夫君。作为文士的用法,“先生”可以他称,也可以自称,比如陶渊明就自称为“五柳先生”。

从“先生”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对象可以看出,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一个词语的运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其语义也在不断变化。

(9)《至元辨伪录》有云:“先生,言道门最高。”
(10)《玩江亭》一折有:“铁拐(李)扮先生上,世俗的人,跟贫道出家去来。”
(11)《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有:“只见帘子走起,一个先生入来。”
(12)《凰求凤?假病》有:“请先生过来,用心替他诊脉。”
(13)《负曝闲谈》第二十九回:“先生在门外拉动胡琴,顺林唱了一折《桑园会》的青衫子,大家喝彩。”

(9)句中有注曰:“元人谓道士为先生。”所以“先生”这里指的是道士;(10)句中的《玩江亭》为元曲一段,铁拐(李),我们都熟知,他是“八仙”中的一个道人,所以这里奉道人为“先生”;(11)句中“先生”是指算命的人,(12)句中指的是大夫,而(13)句中则指卖唱的人。

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版)中,对“先生”一词有以下解释:

①父兄,长辈
②年长有学问的人
③老师
④妇女称丈夫

在古代,从长辈、文人、老师再到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更广泛的这些意义,“先生”一词在原有语义的基础上经过扩展已派生出新的语义。这种称谓的变异性和社会性会随着时间渐渐凸显出来。由简单到复杂的这种变化也表现了称谓语随语境而变化的特点,并且这种变化是在一定具体社会交际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但不管怎么演变,在古代,“先生”一词通常还是对有一定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职业人的尊称,社会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则少有这样的称呼,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古代旧社会等级观念的缩影。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折射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人们物质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价值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先生”的态度和用法也在不断变化。从封建社会到辛亥革命之后的思想解放,再到如今的改革开放,“先生”一词突破了原先比较单一的语义等局限,以其核心意义为中心而向其周边呈放射性扩展。过去,“先生”一词的职业和等级色彩比较明显,组成结构也相对单一,但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先生”,“先生”一词的形态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富有活力的变化。对于“先生”的适用结构,笔者大致整理如下:

1.姓+先生 如:张先生、李先生
2.姓名+先生 如:孙中山先生、马云先生、藤野先生
3.职业+先生 如:算命先生、导游先生、足球先生
4.(姓/姓名+)老+先生 如:老先生、王老先生、钱钟书老先生
5.地域+先生 如:北京先生、上海先生、亚洲先生
6.人际关系+先生 如:邻居先生
7.人称代词/定语+先生(指妇女丈夫) 如:我先生、你先生、她的先生
8.个性特征+先生(多用于文学形式) 如:近视眼先生、可乐先生、好好先生

和古代汉语的用法明显不同的是“姓/姓名+先生”这一结构。这种称谓格式多用于现代,古代几乎没有这种搭配,比如我们称孔子、屈原为“孔子先生”“屈原先生”就会很奇怪。从前,“先生”一词似乎只有有学识的人才够资格享受,如今却可以广泛用作在正式交际场所对男士的尊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也是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开放对词语语义影响的体现。

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版)中,“先生”一词固定下来的解释有六个:

①老师
②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成年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尊称有身份、有声望的女性)
③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都带人称代词作定语)
④<方>医生
⑤旧时称管账的人
⑥旧时称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

与前文列举的《古代汉语词典》的注释相对比,“先生”的词义在时代的演变下确实变得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注释②里提到“有时也尊称有身份、有声望的女性”,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称女性为“先生”的用法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那么“女先生”这一用法又是从何发源而来,又经过了怎样的演变呢?

二 何称女性为“女先生”?

上文提到,“先生”的词义中有很多是和身份、职业相关的,诸如老师、说书人、算卦人等,我们大多数人也会认为“先生”一词有潜在的只适用于男性的性别指向,其实不然。“先生”一词作为职业称呼,从古代起就有应用于女性的说法,她们被称为“女先生”。

(14)《歌场忆语》记载:“姑苏琴川有女弹词,女说书出现,易须眉为巾帼,人悉呼之曰‘女先生’”。
(15)《醒世姻缘传》二十一回,晁书的妾春莺生产,晁夫人“又唤了一个长来走动的算命女先,三个都在热炕上坐等。……交过二更来了,女先道:‘放着这戌时极好,可不生下来,投性等十六日子时罢。这子时比戌时好许多哩’”。
(16)近人徐珂《清裨类钞?称谓类》云:“光绪中,上海高等妓女,世俗所称之书寓长三是也,亦称先生而不称小姐。”

(14)句中,旧时将说书、唱大鼓的女艺人称为“女先生”;(15)句中,在明清小说中把替人算命、择时的女算命先生称为“女先”,即“女先生”。由此可见,“先生”这一词在古代并没有明显的性别限定,只是在传统男权思想严重的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第一功能是生育孩子,第二功能是侍候公婆丈夫、操持家务,在这种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下,能读书识字或是身怀才艺的女子就非常少,所以可以被称为“先生”的女性也寥寥无几。

当然,古代也不乏出现一些知识女性,她们或做老师,或研究学问,人们也称她们“女先生”。比如中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和女教师班昭,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晋代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清代女塾师胡石兰等等。只是随着封建社会对女性更加严重的压迫,这些投身于教育的“女先生”却极少受到社会尊重,她们常常处于才华与窘迫生活并存的尴尬境地。(16)句中,到了清末,上海一带的高级妓女也叫“先生”,因为她们有一定文化,而且会弹琴、唱歌等技艺,所以在明清时期,“先生”已经不是什么赞美之词了。

“女先生”在古代一般是对于特定职业女子的称谓,那么直接尊称有身份和声望的女性为“先生”这一用法,大概可以追溯到近代五四运动之后。女权意识逐渐觉醒,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女性的“姓/姓名”后加“先生”这一称谓结构具体从哪一位开始使用虽然还有待考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宋庆龄先生”这一大众普遍最初认同的用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宋庆龄先生”这一称呼得到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

从社会平面来看,除了宋庆龄,“先生”一词应用于女性的用法在时代的推进下也有了一定的广度。笔者根据当代社会对“女先生”用法的记录,对其适用范围进行大致归纳如下:

(一)与宋庆龄(生于1893年)基本上同一时代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女性,如何香凝(生于1878年)、杨萌榆(生于1884年)、许广平(生于1898年)等。

(二)在文学界享有崇高地位的女性作家或女性学者,如冰心、杨绛、丁玲、林徽因、龙应台等等。

(三)各高校、科研单位具有业界认同的著名女学者,不论是哪一个专业领域的,也可称为老师或教授。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女性被称为先生,显然有特定的内含和限定,同时也是特定年代的特色产物。这几代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得到了社会各界包括很多语言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同时也是今后人们还会继续沿用的称呼习惯。

三 “女先生”是存?是废?

对于“女先生”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称呼,在社会和各学界看来还是有很大的争议之声。称女子为“先生”究竟是否合适?又是否公平?这一问题也是当下值得探讨的。

陶杰在《当女人被称为先生》(《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31日)一文中写道:

中国上一辈的女性,凡出身书礼门庭,受过良好教育,德望俱重,懿范风采,老来都称为“先生”。女人老去,称为先生者,是一种比册封什么爵士或获颁什么终身奖都有更大的成就。……尊贵而慈蔼,博雅而婉柔,女人老去,有资格被叫做先生者,不只是一册活历史,是老人中一件稀世之宝,她已经把自己的一生焙成一壶清远的香茶。

语言运用的社会认同,语言形式选择的语用取值,都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同时契合时代的演变和发展。有不少人认为这一语言用法沿用下来必然是时代的选择,称女性为“先生”不仅是对她个人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肯定,也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女性地位上升、人们心态积极转变的反映。这既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先生”本身的学术内涵,又宣扬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具有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值得继续存留。

然而,也有很多学者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女先生”恰是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遗留下来的产物,应该尽早被停用。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在2003年就曾针对这个用法发表过一篇《女士不宜称先生》(《群言》,2005年第7期)的短文,文中写道:

晚近有一股风,对被尊敬的女性,不称女士,而称先生。例如宋庆龄先生。据说,这是表示对女性的尊敬。这股风极其不妥。理由如下:

一、混淆性别。不知底细的人,可能认为宋庆龄先生是男人。
二、重男轻女。称先生是尊敬,称女士是不尊敬。这明明表示了重男轻女的下意识。想要尊敬,反而不尊敬了。
三、用词混乱。“先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六个义项,没有一项表示女性。
建议:慎重使用语词,不再称女士为先生。

在周有光先生提及的三个理由中,第一个原因确实是社会大众非常容易错用或误用的,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就会出现本文一开头提到的错将女士当作男性的情况,甚至会在一些正式场合闹出笑话。

第二个理由也有其合理性。男性本位的社会形态往往会在语言文字应用系统中留下烙印,并成为一种固化性现象,在随便一个男人都能称“先生”的时代,再把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女性划到“先生”的阵营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这从根本上就反映了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思想,在很多女权主义者看来,这就是对女性的歧视,甚至是社会有意忽略女性身份的表现。第三个理由目前看来确有些站不住脚,在前文提到,词典中已把“有声望、学识的女性尊称”划入对“先生”的词条解释里,说明编委会对这一用法已表示了认同。

综上,在笔者看来,对“女先生”一说的看法是见仁见智的,当然首先也要在充分尊重被称呼者意见的前提下谨慎使用。

  2016 年第 3 期 总第 37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5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