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的词汇学课上,我们老师为我们请来了一位著名的记者为我们讲述日常表达体现的性别差异。在课上,那位记者以“妇孺皆知”为例子,讲解了媒体传播中的一些用语的不恰当性,引发了我的思考。根据中国百科网的解释,妇孺皆知: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表示事情的传播速度快而且通俗,连妇女小孩都知道了,那么还有谁不知道,因此含有性别歧视的内涵。
现在,我们以“妇孺皆知”为标题,百度搜索新闻,可以看到新闻媒体在这个成语上的使用情况。
孟学农:红灯不能闯妇孺皆知 但还是很多人闯(中国网 2015年03月09日)
房交会妇孺皆知 开展首日预计人气爆棚。(腾讯网 2014年11月04日)
“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凤凰网 2012年11月14日)
以“妇孺皆知”为标题的新闻共有175篇,包含“妇孺皆知”这个成语的新闻内容共有532篇。
由此可看到,这个成语使用的广泛性。这类在意义上包含歧视的成语还有很多很多,它们从地位、职业等方面规定了男女的行为,比如“贤妻良母”“女为悦己者容”等。更有从语序上体现出来的性别歧视,比如“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等。总而言之,含有性别歧视意义的成语数量庞大,有时候人们非常自然地使用,压根就没考虑到其中的内涵,甚至有些女性理所当然地接受,以此为赞美如“贤妻良母”。这系列的成语还有很多,在21世纪的当下,男女平等已经深入人心,那么以“妇孺皆知”为例子的一系列具有性别歧视意义的成语是否应该废除?这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我觉得应该从“这类成语有什么坏处”和“如果废除了,会怎样”两个问题入手。
一、这类成语有什么坏处?
1. 对男女行为产生误导,更加强调性别构建,不利于建立平等的价值观念。
2. 含有过去的历史意义的成语在当今仍然使用,在中国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容易给外国人留下“在现今中国社会,男女就是这么分工的”这类的印象。扭曲形象。
二、如果废除了,会怎样?
1. 需要重新建立表达相同意义的成语,过程繁琐。
2. 从中国文化角度上来讲,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含有性别歧视意义的成语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过去的价值观念,若废除,不利于历史研究。
3. 这类成语有些已经被广泛使用,若废除,人们是否愿意接受?
4. 成语若废除,那么含有性别歧视意义的汉字是否也要废除停止使用,这样在语言使用上会有一段混乱期。
那么我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在课堂上,那个记者从媒体传播的角度讲述了这种歧视现象的存在,我觉得这个角度是非常不错的。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媒体的语言使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日常语言的使用,所谓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们会不自觉地去接受权威媒体的影响。因此,我觉得,首先,媒体在这类成语的使用上应当更加谨慎。其次,尽管创造新成语是一个漫长繁琐的过程,相关机构也应当着手准备创造具有替代意义的成语,人们总是喜欢有更多的选择,能够被人们选择下来的自然就能存留下来。最后,成语作为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这类成语应当作为文化知识记载在书面材料上,这样就不会影响历史的传承。
社会不断进步,语言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语言具有社会性,因此,能够为人们所选择的语言表达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媒体、权威机构和个人都应当为语言的进步做出贡献,不仅仅是在成语的使用上。该不该“妇孺皆知”?我也非常愿意听到更多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