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5年12月28日,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的一名13岁女孩跳楼自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新华网2016年1月5日发表了题为《痛惜!偷巧克力女孩自杀 真相到底是什么?13岁女孩跳楼事件始末》的报道。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12月28日一女孩偷拿超市巧克力被店员发现,店员要家长赔付,家长为此而责打辱骂女孩。女孩难以忍受,愤而跳楼。29日坠亡女孩家属到超市讨要说法,引起群众聚集围观,部分不明真相人员起哄并冲击超市。30日数千人员再次聚集,且做出了殴打警察砸坏警车的行为,金昌市市长也在冲突中受伤。
在报道这一悲剧事件时,媒体几乎一致地称这个坠亡女孩为“巧克力女孩”。笔者在该报道的标题中刚看到这个词语时,还以为是“长得像巧克力的女孩”或者“喜欢吃巧克力的女孩”或者“卖巧克力的女孩”呢。读罢内容,才知是指因偷巧克力而不堪其辱后愤而跳楼自杀的女孩。事件和细节都差异太大。为什么会出现表达和理解的如此错位呢?问题就在“巧克力”一词的特定内涵和“巧克力”与“女孩”的组合关系上。
这里的“巧克力”并非指“以可可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白糖、香料等制成的食品”(《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1047页),而是指跟“巧克力”相关的涵义。一谈到“相关”,问题就来了:哪方面相关?如何相关?怎么知道相关不相关?如何将这种相关展现出来?

就拿“巧克力”来说,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理解:
(1)从外观上看,颜色和形状比较容易被观察到。巧克力一般是棕色的,也有黑色的,还有乳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因此“巧克力女孩”一般可以指肤色如巧克力的女孩,当然,基于日常交际形成的惯例,一般指肤色如棕色巧克力的女孩。巧克力制品往往做成各种可人的形状,心形,玫瑰花形等,包装也比较精美,因此“巧克力女孩”也可以指可爱、甜美、俏丽的女孩。
(2)从制作来看,巧克力是人工制成的。因此“巧克力女孩”可以指制作巧克力的女孩。如果有女孩特别擅长手工制作巧克力,自然也可用此来称呼。
(3)从功能上看,巧克力可吃且很可口,因此“巧克力女孩”可用来指喜欢吃巧克力的女孩;巧克力常被用作礼品送人,因此“巧克力女孩”可用来指常送人巧克力的女孩;送巧克力还常用来表达爱意,因此“巧克力女孩”自然可以用来指收到巧克力的女孩,当然也可以用来指给男友送巧克力的女孩(虽然前一种理解更常见)。
以上主要是从“巧克力”这个角度来看“女孩”,还可以从“女孩”的角度来看“巧克力”。例如:
(1)从喜好上看,女孩通常对巧克力表现出某种喜好。因此“巧克力女孩”可以用来指喜欢吃巧克力的女孩、喜欢拿巧克力来表达爱意的女孩等。这点跟上面的功能相关度高。当然,喜欢的也可以是巧克力的外形和质感。
(2)从性格上看,网上有人将喜欢吃巧克力人的性格归纳为:乐观,开朗,理智,独立能力强,凡事都有自己的见解,有时会特立独行。是否如此,不是根本,用“巧克力女孩”来指具有这样性格的女孩,从交际来看,是可行的。
(3)从做事来看,某个女孩可以卖巧克力,也可以买巧克力,还可以用巧克力做别的用途。因此“巧克力女孩”自然可以指从事其中任何方面工作的女孩。
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巧克力”和“女孩”的各自特征,然后将它们组合起来,形成新的理解。
然而,这些不能充分解释上述事件中对“巧克力女孩”的理解。为什么呢?原来,上面提到的各种理解,基本上都是立足于人们对“巧克力”的特征和“女孩”的特征的常规认知上,因此在交际者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化的连接,将这些特征在特定语境中凸显出来,是相对容易的。而上述事件中的“巧克力”指“因偷巧克力而不堪其辱后愤而跳楼自杀的女孩”这样的事件,则是依靠特定语境的读解,是临时加工的结果。
顺便提及一下,日本漫画家吉原由起创作了系列漫画作品《巧克力女孩》(チョコレートガール),颇有影响。这里的“巧克力”凸显的主要是女孩的性格方面。至于是怎样的性格,还需要你去根据故事情节来在“巧克力”和“女孩”之间建立关联,提取公约数。
二
常规理解和临时加工是否各有不同的生成机制呢?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无论是常规理解,还是临时加工,实际上都有共同的机制在起作用,即用“巧克力”来指代某个跟巧克力相关的事件或状态,在这个事件或状态中,“巧克力”显得比较凸显,可以用来代替在语言表达上稍嫌复杂的整个事件或状态。因此使用者将这个得到凸显的成分跟其他成分组合起来,便形成了形式简洁而又内涵丰富的特定的表达。这便是“巧克力女孩”一语产生的一般原理。普遍存于特殊,特殊彰显一般。语言表达的可能性常常取决于我们对相关特征的现实挖掘程度。
实际上,修辞学中所说的借代(或者说转喻),本质上也就是这么回事。借代,就是借用受到凸显的甲来代替与甲相关的乙。这跟“张三代表李四”也是相通的。开会时,李四不去,让张三代他去,张三在这个会上就凸显出来了,李四则退隐到后面去了。
我的一名来自埃及的博士生阿琪莎提到了一个跟“巧克力女孩”相近的词语“可乐男孩”。2008年5月12日中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5月15日,在灾难过后80个小时,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了四川绵竹汉旺镇东汽中学学生薛枭。当人们将他抬上救护车时,薛枭突然向救援人员说:“叔叔,帮我拿支可乐。”救援人员乐了:“好,给你拿可乐。”男孩接着说:“要冰冻的。”这个幽默立即感染了被悲伤笼罩着的中国,“可乐男孩”不胫而走。后来,薛枭被保送到上海财经大学,2013年大学毕业后,薛枭成功进入可口可乐公司成都分公司,成了另一个意义上的“可乐男孩”。哦不,应该叫“可乐男人”了吧。

与“可乐男孩”同时被称呼的还有“芭蕾女孩”和“吊瓶男孩”等。

这些都是偶然事件促发出的表达。语言交际,具体到每个场景,都带有偶然性,但偶然背后的机制,则是合乎人类的基本认知过程和机制的。语言,就是一个“我要说”和“要我说”交互作用的系统。
阿琪莎说,类似“巧克力女孩”这样的表达,在阿拉伯语中也有,她打算去考察一下。这就是汉阿语言的共性了,当然具体表述方式,可能还有一些差异,但大的认知原则应该是相通的。
三
其实,“巧克力女孩”这样的组合方式很常见,如“数字北京、森林重庆、玫瑰小镇、印象丽江、爱情公寓、马路天使、绿色食品、电子商务、高铁经济、985高校、人才库、证书热、文化衫、广场舞大妈、牛奶可乐经济学”之类,比比皆是。看一看流行语,看一看各种标语和口号,就知道这种结构方式的生成能力有多强了。
我们拿“数字北京”来看。百度百科是这样释义的:
数字北京是首都信息化的战略口号和奋斗目标,其核心工作就是深度开发和综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而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增强城市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战略目标。……数字北京的工作包括建立各种知识,使北京市最广大的市民都能享受到数字北京带来的各种方便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本书的目的就是普及数字北京的各种知识。
由于“信息化”是以“数字”的形式来实现的,而北京正在全面开展信息化工作,因此,“数字北京”自然就是一个非常凝练的表达了。
有一本书就叫《数字北京》(宫辉力、段福洲、赵文吉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说的正是那些年“北京市发展的数字变化,以及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情况,阐述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和前景”。
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在理解上面“森林重庆”之类的词语时,就没有多少困难了,虽然往往也需要回到特定的语境之中去体味。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曲《父亲的草原和母亲的河》,台湾诗人席慕容作词,蒙古族音乐家乌兰托噶作曲,我听来不下几十遍了。开篇的四句大体概括了歌名的内涵:“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绘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就生成原理而言,“父亲的草原”和“母亲的河”也跟“巧克力女孩”无异。
四
从“巧克力女孩”和“数字北京”以及“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之类的表达可以看出,词语的意思往往不是组成成分字面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提取组成成分并将其整合的过程中浮现出了一些字面之外的意思。但这个浮现的过程也不是盲目的,往往有一定的脉络可循,需要语言的使用者利用多方面的知识进行联想。这就是语言研究的魅力所在。如果真的是随机的、毫无规则可言的,那么,人们就很难把握其意义了,更不用说去用这样的模式去构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新词语、新格式了。
对现有成分的重新整合,往往就浮现出“新”的东西来,或是新成分,或是新关系。这便是创新。语言如此,生活皆然。宇宙的演化,亦复如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