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和“学习”是有关联的。“了解”是知道得清楚,“学习”则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活动中获取知识和能力,从而对学习的对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相对而言,“了解”常指对事物的一般性认识。它常是通过询问、打听、调查来搞清楚。这也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用好”指在实际的口语和书面语中运用好,即针对某一事物的特性和要求使相关的知识准确而得体地加以使用。这种使用也是学习。看来,“学习”的涵盖面最大。这三者分说时,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从各自特性来看,“了解”和“学习”是用好成语的前提和基础。它们是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之一。
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成语中也有反映。成语“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学而不厌者。孔子到晚年仍坚持学习。他喜欢读书,特别喜爱研读《易》。《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成语“小时了了(了了:聪明),大未必佳”,讲的是汉代著名文学家孔融的少年故事。《后汉书?孔融传》说他是“孔子二十世孙”,“性好学,博学多该览”。他的少年故事汉魏六朝典籍多有记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上讲,孔融10岁随父到洛阳,融想见名流李膺,李膺不轻易接见宾客。一天,孔融到李膺门口,对门人自称与李膺有亲谊,门人疑惑,还是让融进去了。李膺见一孩童并不认识,问:“你与我有何亲?”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耳(老子)是师友,孔子向您的祖先老子请教过周朝的礼仪制度问题,我们两家代代都友好往来了。”听者莫不惊异。这时来了一位官员叫李韪,有人把孔融讲的话说给李韪听了,李韪轻慢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融立即回应:“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李韪困窘无言。孔融回复了李韪,也使他认识到坚持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孔融后来成为一名武将,打仗时还不忘学习。《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后来成为文学史上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可谓文武全才,这不是继续学习的结果吗?
成语“长计远虑”见于宋代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虽是赞颂他人,而苏轼自己也是长计远虑之人。在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方面也做出了榜样。苏轼多才多艺,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已经很有学问了,还要抄读《汉书》,把它作为一门“功课”坚持下去。成语中坚持刻苦自学,终身学习的事例不少。我们可以从这种自学式“继续教育”的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养料。
今天的继续教育,指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之后,继续参加指导性自学或培训,有获文凭和不获文凭两种类型的继续教育,这是狭义的继续教育。广义的继续教育还包括有目的的个人自学(即自学式继续教育),乃至坚持终身学习。正如民间遥谚所言:“活到老,学到老。”
在个人生活中如何自学成语?常见的是在阅读,看电视,或在人际交往中学习成语。这是动态的学习。我们平时阅读书报杂志、网络文章可注意从中学习成语。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阅读成语专书,学习相关的成语知识。这是静态的学习成语,也是不可少的。间或读点成语故事,或翻阅一下成语词典,这既可以获得成语知识,还是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
看电视时,也是学习成语的好机会。举一例:
保护绿水青山,才有青山绿水。(央视新闻联播2015.7.16)
有的成语词典把“绿水青山”作主条,“青山绿水”为变式,在词典中称“也作”条。有的成语词典相反,不管怎么处理,它们是一组同义成语,都形容秀丽的山水景色。不同的是前后两段变序。句中没有用同一条成语,而用主条和变式,造成一种“错综”的表达效果,使文句活泼有变化。各地的电视节目都不乏精彩的成语用例。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中,也会用到成语,也可以从中学到成语。如某招待所新来了一位姓陈的年轻服务员,满工龄的服务员老谢即将退休,谢师傅和小陈交班的时候,谢师傅说:“欢迎你啊,新陈代谢。”小陈望着老谢,似乎不大理解。这是用成语“新陈代谢”一语双关,并带有一点儿幽然的意味。(请注意,如果发现了不太理解的成语,就勤查词典,联系运用的语境多想想,是会学到一些东西的。)
一个中等文化程度的普通人,应知晓多少成语呢?我们从编纂成语词典的角度来考察一下。这类词典,一般说来,是针对他们要知晓的数量和内容的实用性收录的。如此,随机抽出10本主要是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的成语工具书作点调查,列表如下:
读者对象 | 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 | 条目数 |
小学生 | 小学生常用成语六百解(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 约600条 |
中学生(包括小学生)和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 | 中学成语辩证词典(知识出版社,1989.) | 2400余条 |
新华成语词典(长春出版社,1994.) | 3700条 | |
中学成语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 3400条 | |
新编学生实用成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5年) |
3000条 | |
新编学生成语词典(中国书店,1995.) | 2748条 | |
学生常用成语词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 常用:约4600条 备用:约1400条 |
|
学生 | 中华学生成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 3400条 |
少年儿童等 | 彩图成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 2700余条 |
小学生、初中生、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 | 趣味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 约1300条 |
这表明,一个小学生应知晓的成语大约600条。一个初中生应知晓成语约1000多条。一个中等文化程度的普通人知晓的成语约3000条左右。这类成语词典收录的绝大多数是常用成语。因考虑到中学教学,也收录了个别不常用成语,但在教材中存在,收入词典,可供了解。重点学习的是常用成语。据专家研究,“现代汉语中常用成语有三千五百条左右,次常用成语大约是两千五百条上下。”(倪宝元、姚鹏慈《成语九章》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我们在阅读中,在看电视时,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不断地注意学习成语,特别是常用成语,从而丰富和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