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就业”和“创业”
北京开放大学 高勤丽

每到高校毕业季,高校里最忙的部门恐怕非“就业指导办公室”莫属了。不管真就业还是被就业,都得显示出高高的就业率,这样才好向各方交待,也好向未来者勾画出一个美好的蓝图。

关于学业之外的“业”,高校里有个有趣的现象。对即将毕业的毕业生来说,接受的是“就业指导”;对非毕业年级的学生来说,接受的是“创业指导”,如申请创业项目、制定创业计划、获取创业资助等。这让我对“就业”和“创业”这两个词产生了兴趣。我立马翻《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六版):

【就业】得到职业;参加工作:劳动~丨~人数逐年增加。(698页)

【创业】创办事业:~史丨~守成丨艰苦~。(205页)

理解这两个词的差异的关键就在于“就”和“创”。再翻词典:

【就】①凑近;靠近:迁~丨避难~易。②到;开始从事:~位丨~业丨~寝丨~学丨~职。……(697页)

【创】开始(做);(初次)做:~办丨首~丨~新记录。(205页)

原来,“就业”的“就”,就是先凑近、靠近,贴到上面了,然后就能开始做了;这里的“业”在“就”之前就在那儿了,它是“就”的对象,等着就业者去靠近,去从事。而“创业”的“业”在“创”之前并不存在,它是“创”的结果。

看来,这两个“业”,内涵还是有差异的。对从事者而言,在“就业”中,业是有之在先的;在“创业”中,业是无中生有的,是创业者自行创造的岗位和职业。

这就有了困惑了:难道一到毕业年级,就不需要创业了?就有某个“业”在等着大家去“就”?到底谁最需要创业?谁最应该创业?谁最有可能创业?就业重要,就业难。但创业更重要,创业更难,当然也更有创造性。仔细想来,“就业”的思路,似乎还是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惯性呢。

网上有篇文章《中国大学生为何不爱创业?》(储朝晖撰,《凤凰周刊》2015年6月25日),说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很低:

目前对中国大学生创业数尚无权威统计,也缺少有实证依据的深入分析,不同机构得出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在毕业生总数的1%到2%之间;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至30%。两相比较,中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显然过低。
一些地方的统计还表明,城镇居民有创业意愿的达到5%-6%,也就是说,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低于当地城镇居民。一方面是由于大学毕业生比一般居民更有条件找到稳定岗位就业,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在创业方面比一般居民还保守。

北京市高校毕业就业指导中心2015年首次启动的对全市23.3万毕业生的全员毕业调查也证实了这一数据,2015年北京市毕业生的创业率接近2%,在23.3万毕业生中有4600人自主创业。(郭莹、张晓鸽,《京华时报》2015年7月28日)

上文指出大学生创业率低的关键原因是:“创业少”源于能力缺乏。就当下的现实而言,从官方到民间,从学校到个人,“就业”思路的坚定性和“创业”教育的局限性,恐怕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吧。对很多高校来说,从观念、思维,到方法、模式,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或许都需要变一变了,用力地把学生推到社会,对于学校来说并没有完成最终目标。上引文中还有下面这段话:

作为对比,大学生创业比率超过20%的美国,其创业教育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直到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已经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美国从1998年1月开始实施向中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教育,部分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业学课程。调查表明,37.6%的被调查的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了创业学课程,有23%的大学研究性教育中开设企业创业课程,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至少一门创业课。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
简而言之,大学毕业生创业最核心的因素,是他们是否具备创业的能力和实力。没有这样的条件就不能盲目鼓动学生创业,有了这个条件别人不让他创业都难。

然而,卖猪肉、开夜市、收废品,即便做得风生水起,“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一应俱全,恐怕在很多高校管理者眼里,如果不进入组织中去做,都不是创业,连就业恐怕也算不上。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认为,这些事业里面没有多少所谓的知识含量吧。但何谓知识呢?

互联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跨界、融合、创新,知识和行业的边界被不断拓展,新疆域、新业态不断涌现。《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2015年12月31日跨年演讲中谈到了大学生创业,说道:年轻人创业,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整个世界。年轻人最能浪费的就是时间,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对,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2016 年第 3 期 总第 37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5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