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也谈“主要看气质”——语言学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 赵 俐

参与了20年的播音主持专业招生工作,我越来越觉得“主要看气质”确也吻合我们的选才标准。

有时我们会被问及:“你们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孩子?”甚至被问道:“孩子怎么表现能瞬间吸引考官的眼球?”面对后一个问题,我实在无语。如果应试者能用小小的吸引眼球的方式得到考官老师的认可,那么说明考试也太没有标准了,考场审核风气也太浮躁了。倒是应试者在考试过程中不经意的流露某个细节被老师捕捉到,由此透露出某种培养或者实践潜质,由此而被认可,这个可能性还是存在的。那种刻意设计的吸引眼球的表现则容易显得痕迹浓,反而掩盖了应试者的某些自然可爱的表现。至于第一个问题,最简单概括的回答就是“主要看气质”。

播音主持专业招生是为未来的播音员主持人选拔好苗子,当然需要具备较好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和潜质,对形象气质也有一定的要求。这其中,气质是一个综合表现窗口,它既可以影响到对形象的审美,又包括了语言表达的气质。

形象是天生的,当然有些人通过整容化妆后天可以改造修补;气质有先天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后天养成的气度风度,它是由内而外让你的形象在流动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呈现出更加真实鲜明的样态。现实中有这种情况,某个人,静态的形象非常“悦目”,但是,在思维展开语言表达的过程中,透露出人的思维僵化、内涵单薄或者过于浮躁、斤斤计较,那么刚刚开口之前的“悦目”形象则会因为不再“赏心”也就不那么“悦目”了。气质,会影响到形象,有的时候比形象更加重要。

语言表达也会呈现出一定的语言气质,这是人的总体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谈举止”中的“言”和形象、打扮一样,共同传递着说话人的气质信息。例如,逻辑清晰、用词准确、节奏稳健、声音沉稳的语言表达给人以成熟理性的气质印象;思路清楚、表达流畅、语气柔和、声音温润的语言表达给人以亲切淡定的气质印象;情感激烈、态度鲜明、声音响亮、吐字有力的语言表达则让人感到激情和力量,给人留下坚定强势的气质印象;那种平平淡淡、缺少情感和声音的变化的语言表达,则会给人留下柔弱而缺乏思想的印象。

气质,会在语言交际中流露出来;气质,也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所以,要问“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那么我只能说孩子们各有特点,不一而足,而且不同的考官又会各有偏爱。但是,我在多年的招生考试中,总结出这几类孩子对于所有考官来说,都是喜欢的。探究背后的原因,良好的气质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爱读书的孩子,他们的气质中带有一定的书卷气,文雅而淡定。这类孩子在考场上一般不怎么慌张,能够真正启动思维,边思考边表达,而且情感真挚,用词准确,语言节奏较稳,语气较质朴。这类孩子是可爱的。爱读书,是真正喜欢文字中的世界,领悟文字的魅力。死读书读死书的孩子则因缺少悟性则少了点灵气,语言相对会比较刻板。

第二类,是在学校做过较多的社会工作,服务于大家的学生。比如,组织或者参与一些社团活动或者社会志愿者工作。这类孩子气质表现出独立而大方,胸怀社会,有担当,善于公众表达,并且心理素质较好。他们的语言往往热情而干练,情感饱满,态度鲜明。这类孩子是可敬的。当然,我们也遇到过一些“学生干部”,他们服务之心不足,擅长做官样文章,语言表达显得虚张声势,装腔作势,少了年轻人该有的质朴。

还有一类人是对生活对人情比较敏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交流沟通,气质表现出善解人意、心胸开阔,语言表达也显出轻松灵动,甚至还有一些幽默感。这类孩子是可亲的。如果,这类孩子视野也比较开阔,见识比较广,对语言文字琢磨得又比较多,那么则会表现出特别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阅读量和实践都缺乏,则会因为过于细腻敏感而显得拘谨迟疑,少一些阳光大气。

确实,“读书破万卷”,不仅“下笔如有神”,开口也如有神助。青年学生,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勤于实践,在学校里、在社会上做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在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感悟思考,“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言的内容得到丰富,形式得到磨练。好的气质也就逐步培养起来。

人们生活在社会上,他人对你的眼光成为一面镜子,可以刺激你的心理。如果环境健康,文雅的、正义的、善良的孩子,得到的喜爱、欣赏肯定也会比较多,这就正面鼓励了孩子继续努力。自信的气质就会萌生出来。这些孩子也因此而越发可爱。

具有良好气质的孩子在语言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比如,他们一般都能够做到边思考边说话,而不是特别在意形式而忽略内容。这是很重要的表达习惯。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上,一般来说,语气节奏准确细腻,不是平淡刻板的。在音高音色的选择上,既不会过于极致化——过高或者过低,过实或者过虚,同时也不会缺少变化。

良好的积累和修养让孩子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好形象一定要有好气质,好气质还要通过语言展现出来。

  2016 年第 5 期 总第 39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9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