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笔者所就职的学校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挂牌更名为北京开放大学。一时间,校内的同事们欢欣鼓舞,多年期盼的“开放大学”梦想成真;而此时校外的朋友们却不禁纷纷问起:“啥叫开放大学啊?”不知大学为何以“开放”命名。时至今日,北京开放大学的名称已经用了四年,还是有人费解,甚至把开放大学当成民办的非正规的高等教育机构。我也不免还要时常跟人解释什么是“开放大学”,半天说不清楚,总要补充一句:“就是原来的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看着问者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不免感慨:唉,这真是“开放”带来的“烦恼”。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可以看到“开放”这一词条是这么解释的:
①动(花)展开:百花~。②动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允许进入或利用:改革~丨机场关闭了三天,至今日才~丨公园每天~丨食堂只对本单位职工~。③形性格开朗;思想开通,不受拘束:性格~丨思想~。(718页,商务印书馆,2012年)
显然“开放大学”是使用了“开放”的第二条语义。回到“开放”的本义,“开放大学”其实是大学的一种类型,相对于普通高校,它解除了对于学习者的种种限制(入学资格、考试、年龄、地域、学习时间等等),允许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各种学习需求的学习者进入,提供多种教育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它创设了一种更为开放的学习制度、更为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者可以不受任何入学条件的限制进入学校学习,并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进度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破除了传统大学的校园藩篱,让学习变得灵活、开放、触手可及,构建了学习者身边的大学模式。
世界开放大学的典范——英国开放大学 (UKOU)首创“开放大学”的概念,并将自己的“开放”理念界定为四个方面:(1)Open to people(对人的开放,不设门槛,面向所有有学习需求的人,提供教育机会);(2)Open to places(学习突破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选择学习的地点,通过远程的方式进行学习);(3)Open to methods(方法的开放,强调教学法的创新,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4)Open to ideas(观念和思想的开放,始终坚持提供创新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这四个“开放”比较全面地阐释了理想的开放大学的“开放”内涵。
开放大学是对传统大学制度、大学模式的创新。它使大学面向大众敞开门槛,使人人都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尤其是为那些因种种原因无法接受传统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提供了学习机会。它满足了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对教育服务的需求,包括学习者的学历文凭需求、职业发展需求、个人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兴趣爱好的学习需求等。
开放大学打破了传统大学的选拔模式和固定学制。它采用“宽进严出”、注册入学、学分积累的学习制度,支持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通过开放的制度设计,为学习者提供更灵活、方便、个性化的选择,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基础、情况,选择教育形式、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限。而且可以通过多种课程选择和学分的积累,获取多种证书文凭,使教育延续终身,实现对终身学习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化服务。
开放大学是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大学,一般都采用远程教学方式。当前,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开放大学重要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突破时空限制,集成优质资源,将优质教育送到学习者身边,送达最边缘,使“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理想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支撑成为可能。
但为什么“大学”与“开放”组合的命名会引来如此多的费解呢?探究起来,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于“大学”的理解已经有了很多明确的规定性。在高等教育精英化的年代,大学是象牙之塔,是通过对智商和学习能力的测试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地方,需要经过层层考核才能进入,一般人很难企及。即便我们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时代,大学依然设置了很多条件,不是人人都可以进入的。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大学是有门槛的,大学是有规定和要求的。如果大学解除了对于教育对象的限制,人人都可以进入,那这还是大学吗?因此,当“大学”被以“开放”命名,自然多了很多问号。什么叫“开放”?啥意思?是不是“放开”?
另外,一般大学的命名,或以大学所处的地方(城市)命名,或以地方(城市)和学科属性命名,或以人才培养服务的行业领域命名,或以对大学创建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的名字命名,等等。这些大学名称不同,但一般都可以从名称中读出很多显在特征。而以“开放”命名,其特征是内涵在学校的办学理念里的,外显的特征不明,这就让外部的人和不了解的人感觉不明所指了。
那么“开放大学”还有别的命名选择吗?中国的“开放大学”前身为“广播电视大学”,有些地方也叫“电视大学”。当初,广播电视是这类高等教育院校教学的主要媒体和方式,因为这一独一无二的特征,从一创校就被命名为广播电视大学或者电视大学(也简称“电大”)。创造了“一人教,万人听”的听广播、看电视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为一代人提供了上大学受教育的机会。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逐渐取代广播电视教学成为电大主要的教学方式,此时以广播电视作为校名就失去了支撑。“广播电视”不合适了,这类院校更本质的特征是什么呢?这倒使主办者和主管者对这类院校本质特征的思考更深入了。这就是:它在学习制度和大学模式上与传统高校不同,它是更开放的、更灵活的、更包容的、更大众的、更普及的、更终身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形成了它的开放性特征。办学理念、教育对象、育人模式、制度设计上的“开放”是这类大学更本质的特征,因此也就成了它的“标签”和命名的首要因素。
我们期待,这让人有些困惑的“开放大学”,随着学校功能定位和服务功能的拓展,随着办学历史和教育服务影响力的逐步沉淀,让大学“开放”的内涵逐步外显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标识性特征,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它“开放”的独特属性和教育价值,那么它也就能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认同了。我们期待那样的一天早点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