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各种版本的《××人会说但不会写的15个字》纷纷出炉、走红网络,其中的“语槽”有“北方”“东北”“陕西”“天津”“青岛”“福州”“合肥”“如皋”等等,这些网络热贴既让各地网民从中读到了浓浓的乡情乡韵,也引发了全社会对方言本字写法的浓厚兴趣,一些媒体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不过,碰上较真儿的人可能会刨根问底:“这些字真的是这样写吗?依据何在?”笔者的母方言是合肥话,故选择了《合肥人会说但不会写的15个字》中的4个字进行了一次个案分析。
先看贴子里说的“抪:pu第一声,动词,汤沸腾溢出,如:汤都抪出来了。”《汉语大字典》对“抪”的解释是“散布,铺展”,且从“抪”的字形来看,其本义应该指手部动作,与“汤沸腾溢出”的意义明显不合。王光汉先生在《庐州方言考释》中,早已指出其本字应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中收入的“”,原本指釜中沸水溢出,后来泛指液体沸腾溢出。由于“
”过于生僻,难认难写难输入,而它所记录的词在普通话里也有使用,故《现代汉语词典》用现代人新造的形声字“潽”字来代替“
”。所以,应当是“汤都
出来了”或“汤都潽出来了”。

再来看贴子里说的“萩:qiu第一声,动词,(烟)熏,呛人,如:别抽烟了,萩死人了。”《汉语大字典》对“萩”的释义有二:一是某种蒿类植物;二是梓树,均与烟熏无关。那么,指“烟熏”的qiū应该怎么写呢?对此,《庐州方言考释》也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答案是“”,举的例子是“屋都被
黑了”。至于贴子里的“戽,hu第三声,音同‘虎’,动词,从容器泼洒出来,如:你看你,把水戽到处都是。”更是让老合肥们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这个意义在合肥话里读作“huǒ”,而不是“hǔ”。《庐州方言考释》用丰富的材料考证出其本字为“豁”。而根据《汉语大字典》,做动词的“戽”指用戽斗、龙骨车等农具汲水,与“从容器泼洒出来”的意思大相径庭。

最后分析一下贴子里的“厹”字,网友认为它记录的是合肥方言里指“磨蹭”的“ròu”,实际上,《说文解字》早已明确地指出“厹”是“蹂”的异体字,即“兽足践踏地面”。它在后来的语言发展过程中也根本没有衍生出“磨蹭”的意思。《庐州方言考释》认为指“磨蹭”的“ròu”本字应该是“揉”。由手部的“来回搓、擦”义引申为做事磨蹭,这一观点是符合词义发展规律的。

合《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庐州方言考释》《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的相关内容,我们得出了贴子里讨论的15个字写法的新版本。依次是:“泚”“獃(呆)”“(潽)”“
”“嗍”“揉”“搲”“
”“浇”“鬭(斗)”“豁”“咪”“滗”“馏”“皴”。除去“泚”“咪”“
”这3个网友无法认定的字,该网贴中涉及的12个字中将近一半都是缺乏理据的。这种情况,在其他版本的《××人会说但不会写的15个字》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毋庸置疑,网友们传承方言文化的热情应当受到认可和鼓励,但如何将这种热情真正转化为对方言文化通俗有趣而不失科学的传承,避免其走入网络时代随意化、娱乐化的误区,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方言,固然是一个大众广泛关注、参与度很高的话题,但我国方言历史悠久,语音叠经演变,汉字源流复杂,不少方言本字是古代汉语的遗留,甚至在今天的通用汉字字库里根本无法找到,使得普通输入法无法输入。因此,“方言本字考”向来是一项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丰赡的材料积累和严谨的科学论证,才能正本清源、去伪存真,否则难免以讹传讹。同时,在今天这样一个“阅时代”,来自网民的言说智慧也是颇值得方言学者们重视的,例如,在不同版本的《××人会说但不会写的15个字》中,那一幅幅的生动形象、风趣诙谐的配图大大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学者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创新方言学术著作的撰写方式和风格,推动更多更好的普及类方言学著作走近大众,走入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