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网-bt365体育投注平台
校名的围城与突围
北京语言大学 安青阳


校名更替是近些年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大事件,也是社会关注教育的热点事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高校改名事件,可以说是大张旗鼓、轰轰烈烈、波澜壮阔、惊天动地。总之,盛况空前。

有的更名,风平浪静,而有的则掀起惊天骇浪。2015年最具影响力的一次改名事件是,地处四川东南的“泸州医学院”4月28日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这引起了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对此次事件,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校名!校名!校名!》,发表于《中国语言生活》2015年第6期。

还有一次更名事件,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这次虽不那么剧烈,但也引起了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它不是学校大名的变更,而是简称的调整。南昌大学6月30日通过官网正式发布《南昌大学章程》,将“南昌大学”简作“南大”。这下惹恼了也叫(或已叫)“南大”的南京大学。对此次事件,笔者也写过一篇文章《都是校名惹的祸》,发表于《中国语言生活》2016年第1期。

南昌大学简称由“昌大”变为“南大”,风声似乎就这样过去了,而“泸州医学院”变为“四川医科大学”,最近却有了新的动态。正所谓,办法总比困难多。2015年12月,“四川医科大学”已悄然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了。瞧,你不让我“四川”,我就干脆走出“四川”,“西南”起来了。自此,华西-泸医的校名之争有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经过大半年时间,泸州医学院或者说四川医科大学终于从围城中突围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果你掂量一下目前“东北××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大学、华南××大学、华北××大学”这类校名的重量,就知道“西南医科大学”的含金量了。这又岂是“四川医科大学”所能比的。君不见,百度百科都有了“西南医科大学”的条目了。

一位网友设想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情节:报考泸州医学院,就读四川医科大学,毕业于西南医科大学……这真是一个传奇。可是,这个传奇是真实的。

这次重新改名,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自然是赢了(或者说没输)。微博用户“永远的华西” (署名“川医 / 华西维名发起人之一、川医 / 华西维名活动组总召集人余坚”)2015年12月18日发布了一封致“尊敬的海内外校友们”的感谢信,写得叮叮当当,铿锵作响。其中有言:

首先我代表川医 / 华西维名活动组(简称 E 组)对校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在维护母校的历史和反对泸州医学院更改校名、意图混淆社会的活动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这次维名活动中,我感受到无论华西的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您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乃至四川大学,您和我一样都怀着对华西无限的敬仰和无私的爱,都一样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合法方式反对泸医造假更改校名和搭华西 / 川医顺风车的行为。
这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由海外校友发起,海内外团结一致对当今中国教育界的浮躁更名之风发出的最强音!
……
经过校友们七个月的不懈努力和热情支持,我们得到了期盼已久的结果,泸医从即日起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不得使用“四川医科大学”和“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的校名。 这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是中国法治的进步,是教育界正本清源,重塑实事求是,致力于教书育人的开始,是和每个校友以不同形式支持和努力分不开的。

华西医院宣传部长廖志林先生第二天就转发了该微博,并评论称:“一声何满子,两行高兴泪,抬头看苍天,时间饶过谁?”可是,当天下午该微博即删除了。

但是,泸州医学院或曰四川医科大学或曰西南医科大学也没输,甚至是大赢特赢。看起来是一次双赢的博弈。


然而,“四川医科大学”或者说“西南医科大学”名称事件却又催生了新的批评浪潮。

《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发表了一篇署名君然的文章《国内有高校终日把心思用在改名谋利上》,广为转载。文章不长,全引如下:

近日,一所学校的改名,在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位于四川泸州的四川医科大学,刚刚挂上了“西南医科大学”的招牌。从地理上看,西南大于四川,该校的这一次改名自然是让自己上了一个档次。但令人唏嘘的是,这并不是这所大学近期以来第一次改名,就在半年多前,它才刚刚从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从泸州到四川,再到西南,从学院到大学,不到一年时间,这所大学的“江湖地位”似乎一连翻了好几个跟头,而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正在于此——校名改了,学校真的就跨越式发展了吗?
事实上,近些年来,改校名一直是国内不少高校十分热衷的事。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至少有18所高校申请改名,大多从学院更名为大学。而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国内有257所高校更名。
当然,改名的高校中确有不少是因为办学规模扩大与办学方向转型。但业内人士也表示,隐藏在国内高校改名背后的“潜规则”也昭示着一些高校对功利的蠢蠢欲动——一方面,高校名称的“升级”,很可能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甚至连高校领导的行政级别也将获得升迁;另一方面,“高大上”的校名,更有利于高校的招生与宣传。以功利为导向,高校的人文精神还剩下些什么呢?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高校,从建校伊始就一直使用“学院”的称呼,但这并不会降低它们在公众心中的名校地位和声誉,相反,在专业领域的开拓创新和对人文精神的不断追索,成就了它们在世界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比之下,国内有的高校却终日把心思用在改名谋利上。而实际上,这些高校的功利心也绝不仅仅表现在改名上,口头上喊创新,却执着于各种面子工程,校园面积越来越大、在校学生越来越多,但校风学风、研究成果、教学质量和水平究竟如何?所以说,改名不是目的,发展才是根本。

《中国青年报》2016年1月19日发表了一篇署名谢庆富的文章《高校不能整天忙着改名字》,说得很激动。这里便摘录几段大道理:

很多学院更名大学,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而已。大学,重要的不是名称响亮,而是其办学精神是否独特、深邃。人不能缺少精神,大学亦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大学的精神,但所有的大学精神都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具有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这其中,创造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高校,从建校伊始就一直使用“学院”的称呼,但这并不会降低它们在公众心中的名校地位和声誉。这些世界名校不是整天忙着改响亮的名字,而是忙着搞创新,这能够确保它们一直站在世界先进教育的最前沿,始终作为世界先进教育和科学的引领者。而中国的高校,虽然口头上也喊创新,但更喜欢在表面下功夫。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校园面积越来越大、在校学生越来越多、校名越来越响亮,但校风越来越松散、教学成果越来越少、教育质量和水平越来越低。
毫无疑问,没有独特的又具有共性的大学精神的高校只是一具空壳。从这具没有思想和创造精神的空壳里出来的学生,可能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创造精神。每所高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当每一所大学都有了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就不再盲目追求盖很多很多的大楼,频繁更换响亮的名字,而是以全面人才教育为使命,担负起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各方面、多层次人才的重任。
总之,高校可以并且应该拥有一个好听又匹配的名字,但不应该整天忙着改名字而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荒废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舍本求末的事干不得,切记切记。

说的都有道理,但在当下的中国,该如何突破名称之围呢?当每个当校长的人都关注校名含金量的时候,光靠指责是没有用的。何况这些改名事件,不是高校自身就能做主的,都得靠高校的婆婆首肯呢。没当过妾,不知为妾的苦啊。不是有人说,中国只有一所大学——“教育部大学”吗?“校风越来越松散、教学成果越来越少、教育质量和水平越来越低”,是否属实,暂且不论,但我们可以就此弱弱地问一声:为什么呢?

需要补说一句的是,有很多文章常常拿“麻省理工学院”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学院”来说事,其实,这是不太准确的。“麻州理工大学”的英文大名是“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大家更熟悉的是其简称MIT)。“Institute”,所指比较宽泛,对应于汉语语境中的“大学、学院”或“研究院、研究所”,皆可。MIT,说成“麻州理工大学”,并无不妥,汉译成了“学院”,不管“麻省理工”的事。“北京理工大学”的英文名称就是“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英文名称就是“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如果仅有这些不同声音倒也算了,反正这样的评论移植到高校近些年发生的其他事件,也大体对路。批评高校,既有市场、气场,也容易展现立场。然而,对“泸州医学院”或者“西南医科大学”来说,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西南医科大学”而言,如果没有其他已经“西南”了的医科大学,那么这个名字应该能够立住脚了。可是,偏偏有的左邻右舍还是不买账,因为又出现了新的名利之扰。

医科大学都有附属医院,附属医院自然附属于某个大学。本来没有“领属”关系的大学和医院,若因名称而让人产生附属的联想,自然又会生成一层困扰。

这不,“西南医科大学”和“西南医院”到底是什么关系?与西南医科大学的低调行事相比,又一家医科大学坐不住了,这就是“第三军医大学”。“川医”争夺战,最终却将战火烧到了躺着的第三军医大学身上。万万没想到啊。

据网友分析,随着这次中国军队大改革,位于重庆的“第三军医大学”有移交地方的可能,如果真的如此,由于“重庆医科大学”一名早已被占用,那么,“西南医科大学”无疑将是最好的备选名称了。而且,其最具实力的附属医院就叫“西南医院”。从“西南医院”一逆推,可不就是“西南医科大学”!而“泸医”这样一折腾,却断了人家的前程。真如网友所言: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就在2016年1月17日四川医科大学更名西南医科大学一事坐实的第二天,署名为“第三军医大学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的先生致教育部长的信便发出了。信也不长,因其所陈原因具有历史价值和事理依据,极具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而且这封信写得有理有据有节,艺术水平相当高,因此也全录如下:

尊敬的袁部长:
您好!久未致函,甚以为念。部长自署理教育部以来,把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主题,紧抓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深谋远虑,成绩有目共睹。
近闻教育部对泸医更名“四川医科大学”所引发争议进行了行政复议,其体现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原则,正是我国教育事业“十三五”依法治教的发展重点,令人欣喜。然又听悉泸医将另行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我校专家教授对这种传言议论纷纷,既对我校西南医院即将被卷入混淆深感不安,又对泸医试图冠以“西南”之名十分不解。故此致函,恳请部长和教育部领导予以慎重考虑。
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又名西南医院,始建于1929年,1950年更名为“西南医院”,一直沿用至今,不仅多次出色地完成国内外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赞誉,也始终秉承我军忠诚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为全国各地前来求医的患者提供一流医疗服务。六十六年来,“西南医院”为我国国防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名称在社会上和学术界赢得了公认的美誉。由于我国医学院校与其第一附属医院多有同名的传统,如协和医学院与协和医院、同济医学院与同济医院,这代表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之间血肉相融、文化相承的亲密关系。如“西南医科大学”校名一旦出现,恐怕百姓们都将误把西南医院归为这所“西南医科大学”名下。不难想象,这将对普通公众造成许多现实的不便,无论是患者寻医问诊可能走错医院,或是学子高考报名因校名难辨而大费周章,都将给我校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一更名将造成我校西南医院六十余年的声誉“被动易主”。我校专家教授对“西南医院”的发展历史有着深厚感情,对这一名称背后来之不易的声誉非常珍惜。也许泸医并无借“西南医院”这块牌子沾光之图,但这一误读与改写,实在让我校几十年来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老专家、老教授们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校之名,反映了该校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地理依托、办学定位和规模等级等诸多因素,不可不慎之又慎。泸州医学院本身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一名称也普遍被人们所承认,并对川南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不久前与几位老专家叙谈,大家都表示,泸医即使希望升格为大学,但弃已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和几十年的传承于不顾,这一做法实令人费解。就其历史源流和发展水平上看,该校毕竟不能代表西南地区的医学教育水平,这不仅是我校所持观点,听闻重庆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等院校均有反响。泸医若冠以“西南医科大学”的名称,恐怕难以服众,若更名为“泸州医科大学”则似乎比较顺理成章。
虽是出于对更名传言的忧虑,更是对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赤情,草草急书,多有冒昧之词,还请部长海涵指正。
以上所请,恳盼慨允,更祈政安!

这又让部长为难了。何去何从,还真伤脑细胞呢。哎,可怜的袁部长。“西南医科大学”是否还要踏上新的更名征途呢?到了这个时候,部长就更加为难了吧,因为这个名字已被编入一张更复杂的网中了。

改名如何,就是“博弈”,合乎市场规则。问题是,我们有着怎样的规则?这即便通过云计算恐怕也未必计算得出来了。


有的事,可以当作玩笑;有的事,是不能玩笑的。高校改名之争,就见出玩笑不得的地方。但也有网友从中找到了乐子,建议建立“地球医科大学”,并描述了该大学的沿革史,我们整理如下:

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1951年)

→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59年)

→泸州医学院(1978年)

→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西南医科大学(2016年)

→中国第二医科大学

→泛亚医科大学

→东方医科大学

→亚洲大陆医科大学

→亚欧大陆医科大学

→北半球医科大学

→地球医科大学

看来,这便又来了一次新的围城。如何突围?是否需要再次突围?是否能够再次突围?抛开网民戏谑的说法不谈,“西南”再向上突围也只能是“华西”了。然而,可以预见的是,假如改名为“华西”,必将招致之前抗议过“四川医科大学”一名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更加强烈的反对。若再退回一步,叫“泸州医科大学”或“川南医科大学∕川东医科大学”,或也可行。但这已是郎无情妾不愿的了。若绕道“西南医学院”,又有降格的嫌疑,刚刚“大学”了一下,心头还热乎着呢。还是当初心太大,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这下真的有些麻烦了。


上面的内容是笔者2016年1月24日写出初稿,25日改成。笔者26日正要将此稿投往《中国语言生活》编辑部,不期下午又见到这样的消息:

中新网重庆1月26日电(记者 韩璐) 26日,泸州医学院更换校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一事再起波澜。当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官方发布声明,要求四川省“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并已通过第三军医大学向国家教育部申请高校更名行政复议。这是在第三军医大学多名院士以个人名义提出反对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首次就此事发表官方回应。

从个人到组织了!一旦上升到组织,事情就复杂了。

据官网介绍,西南医院前身是1929年建立的“国民政府中央医院”,1950年1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命名“西南医院”,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临床医学院。

报道中还有这样的内容:

西南医院在官方回应中称,近日,了解到四川省“泸州医学院”在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未果的情况下,再次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此行为严重侵害“西南医院”和“西南临床医学院”相关权益,引起了西南医院专家教授、教职员工和广大就诊病人的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

看看,措辞多么严厉:“严重侵害”呢,“强烈愤慨”呢,“坚决反对”呢。真可谓“说有态度的话”。面对这样的措辞和态度,“西南医科大学”想躲闪,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声声何满子,日夜动西南!”

在官方声明中,西南医院要求四川省“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停止对西南医院权益的继续侵害,并且要求“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措施,维护我院相关权益的权利”。

一场大戏又拉开帷幕了。


  2016 年第 3 期 总第 37 期(双月刊) 主 编:于根元 编辑部邮箱:yuyanshenghuo@163.com
  2016 年 5 月 10 日出刊 副主编:刘艳春  
  指 导: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主 办:商务印书馆 北京开放大学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